外贸企业翘盼金融避险工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 03:5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胡学文

  受近期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一些出口企业把提高订货价格和签订短期合同当成眼下最有效的应对“法宝”,而不少境外采购商则干脆采取“静观其变,引而不发”的策略,外贸企业产品成交压力由此“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逐步增强,出口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难度也必将进一步增大。有专家支招,提高订货价格和签定短期合同两种做法只是“暂时之策”,人民币衍生品才应该是对冲贸易风险的首选工具。但同时,业内普遍认为,市场亟待更多灵活丰富的衍生产品。

  统计资料显示,央行曾对302家典型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情况做过调查。调查显示:2005年8月至9月,贸易融资在各类避险方式中居首要地位,占30.8%;其次为金融衍生产品,占28%。在金融衍生产品中,企业应用最多的是远期结售汇,约占企业使用的各类衍生工具的90%。

  深圳某针织棉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公司的出口业务占到业务总额60%—70%左右,公司在利用远期结售汇方面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他告诉记者,在

人民币汇率颇为敏感的时候,企业为锁定风险,公司大部分应收款都做了远期结售汇,效果也基本令人满意。

  据记者了解,在外贸公司中,使用“提前收汇,推迟结汇”的业务的也不在少数。广州一外贸服装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公司在应对汇率风险方面的策略是采取灵活的合同条款,锁定结汇汇率,尽可能降低结汇时

人民币升值造成的损失。由于在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加入了汇率变化的调价公式,这样的保护性条款可以使采购商承担汇率变化超过一定幅度造成的部分利润损失。

  此外,在合同中附加人民币升值的有关条款,也是不少企业采取的办法。广东某空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先生介绍他们的经验时谈到,在签合同时添加有关人民币升值的条款,如在供货期内,人民币升值到某个幅度,价格要重新调整。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凤荣表示,目前,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不借助金融衍生工具的自然避险法;二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汇改以来,外贸企业从最初的不适应、被动接受,到现在主动防范,企业汇率避险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增强。但与此同时,仍有大量企业没有使用金融避险手段。她认为,我国

商业银行提供的避险工具从产品结构、设计、收费标准等方面还与企业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避险产品服务亟待加强。

  中国农业银行国际业务部某交易员也表示,目前企业界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的呼声也是比较强烈,呼吁更多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衍生产品能够被创新出来服务交易。

  除了普遍反映收费较高外,一些产品设计保守,不能有效规避风险也成为被企业诟病的主要对象。一外贸企业负责人反映,从以往的操作情况来看,单纯远期结汇业务跟不上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时有发生,企业能够保本就不错了,希望银行能推出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更加灵活的产品。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