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在高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袁 宜

  华东师范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和中资银行都是朋友,不是竞争对手。”诸多在华外资银行在不同场合这样反复表白。这样的战略定位究竟是托辞式的烟雾弹,还是外资银行真实战略的体现?

  姑且假定外资银行的上述定位是真实的,顺着这个思路,让我们来看看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存贷款业务的大规模转移一直是中资银行所忌惮的。存款的搬家可能引发部分中资银行的流动性危机,贷款客户的争夺可能导致中资银行利润的流失。在习惯于使用存贷款市场占有率指标来衡量各银行的规模和实力的中国银行业,存贷款业务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各银行在业界的排名座次,因而是中资银行高层所关注的头等大事之一。而且,中外资银行存贷款以及总资产的相对市场份额的变化,一直以来也是我们评估外资银行对境内市场渗透度和竞争力的最常用指标。2005年末,外资银行在国内所有银行总资产中的占比仅为1.8%,这个数据被理解为是外资银行竞争力远未完全展露的佐证。

  如果“非竞争”的定位是真,这就似乎意味着全面开放以后,外资银行并不会把抢占存贷款市场份额、快速扩张资产作为主要目标。

  当前存贷款的基准利差是3.6个百分点,扣除必要的运营费用、营业税、拨备要求等开支,所得税前利润大致为放贷金额的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1块钱的贷款,税前利润大约是1分。按照8%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每发放1块钱贷款,通常需要投入8分钱的资本金。这样,每8分钱资本金赚回1分钱利润,资本收益率是12.5%,刚好满足

银监会为国有
银行改革
设定的11%-13%的资本收益率目标。但对于外资银行来说,目前国际领先银行的资本收益率一般可高达30%-40%的水平,因此以存贷款业务为核心的战略,肯定无法满足外资银行的股东对回报率的要求,所以这一定不会成为在华外资银行的可行战略。

  这样看来,似乎存贷款市场不会成为未来中外资银行的主战场,中资银行无需担心存贷款市场份额的大量流失。尽管外资银行肯定会在存贷款领域对一些优质客户展开争夺,但其出发点必定不会局限于对这些客户的存贷款业务。而且,由于网点偏少导致人民币储蓄资金匮乏,外资银行很可能在未来放款时采取与中资银行合作的方式,甚至于将部分贷款业务介绍给熟识的中资银行,从这个角度看,外资银行确实将成为中资银行的朋友。

  那么,外资银行业务重心将会在哪里呢?利润贡献高而且资本要求低的业务!譬如,对公业务中的并购咨询、资产管理、现金管理,对私业务中的财富管理等等。

  优质企业客户往往在并购、资产及现金管理方面有着更多更高的需求,而这些业务在给银行贡献高额利润的同时,对银行资本的要求却很少。从存贷款途径入手争夺优质企业客户,这是一种策略。为了赢得利润率更高的业务,外资银行甚至可以在存贷款方面给予这些客户以特殊的优惠。

  富裕的私人客户早已为外资银行所觊觎。美林集团《2005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内地拥有百万美元资产(不含房产和耐用消费品)以上的人群已近30万,而外资银行私人财富管理的客户定位正是这些拥有百万美元以上流动资金的“超白金”富翁。随着境内居民个人人民币业务的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将从规划投资、合理避税、遗产管理、教育信托、现金管理、继承人教育安排等领域,为私人贵宾提供满足其收益与风险预期的个性化财富管理套餐。

  在上述领域,中资银行由于在理念、产品设计、经验、投资渠道、风险管理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欠缺,尚无力与外资银行全面争锋。

  一种可能的结局是,中、外资银行在银行业务价值链上形成分工,外资银行凭借其在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占据价值链高端,而中资银行分得价值链的低端,这样,中、外资银行之间将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展现出来的将是互补与合作,最终实现“不是对手,而是朋友”式的“和谐”共存。在这看似和谐的环境下,中资银行保留了存贷款及总资产市场份额的相对优势,但银行业的利润却出现向外资银行的绝对倾斜。

  要突破这种困境,中资银行就不能安于“朋友”的身份,必须勇于向高端市场进军,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历练。

  尽管传统的市场占有率指标仍预示着平和,但争夺中国银行业利润的激战已在高端市场打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