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奉献意识短缺如何引导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周迪

  据昨天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7月,昆明地区参与无偿献血的5879人中,公司职员、农民工占62%,大学生占25%。公务员仅5人,所占百分比可以忽略不计。其他人员占2%。由于大学生和农民工思想朴素、富有爱心、充满热情、容易接受宣传和动员,这两个群体在全国各地都是献血的主力军。

  做自愿献血宣传和动员工作的,往往是公务员群体,他们本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公众主动奉献社会。但是,他 们在现实中的表现却是言行不一,当他们满嘴大道理,热情洋溢地动员公众献血的时候,自己却“一毛不拔”,其奉献精神甚至不如普通的群众。倘若不是如此翔实的数据摆在公众面前,谁能想到这一结果?

  离奇的是,这些不愿献血的

公务员竟然拿出了一大堆匪夷所思的理由。一名公务员明确表示“舍不得”、“说献血无损健康是骗人的”,另有4人认为“献血是无偿的,但患者在
医院
用血时却要付很高的价钱”,因此拒绝献血。这些理由牵强得让人发笑。献血无损健康,这既是基本的常识,也是公务员动员公众献血时挂在嘴边的话。患者用血付费,跟你无偿献血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献血,理由自然是不难找的,何况有知识有文化的公务员?

  这其实显现出一个当下很普遍的问题,即公务员奉献意识短缺的问题。一些公务员在谈到什么公仆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的时候,往往头头是道,但在具体行为中却表现出自私、狭隘乃至冷漠的一面。公务员的收入、福利、各种费用,皆来源于纳税人,纳税人让渡自己的利益给公务员,就是为了换取他们的服务,公务员用服务去回报公众。这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如果公务员不能尽职尽责,缺乏奉献意识,等于公众的让渡未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对公众来说是不公平的。

  从人的本性上来讲,每个人都会本能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关键是,要建立一种机制,确保公务员服务社会,回报纳税人。而这种机制,恰是我们所缺乏的。假设一位公务员没有公仆意识,处处凌驾于公众之上,甚至与民争利,严重背离职责,公众并没有权力将其剔除出公务员队伍,公众也无法参与对该公务员的评价和考核。因而,公务员也就无须通过努力奉献、热心服务,去赢得公众的支持和好评。

  我们的公务员在收入、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旦加入公务员队伍,就能分享这些资源,加上公务员缺乏淘汰机制的制约,他们不必担忧被开除出这个队伍,导致公务员缺少对民众的感恩意识。而另一方面,公众却长期受到社会保障机制尚且建立起来的困扰,储蓄率居高不下,正是公众对未来不确定预期担忧的结果。而摆脱了这些限制的公务员,无法体谅到公众的困苦和忧虑,这也是他们常常在一些方面显得很冷漠的原因。

  公务员本身掌握着各种资源,他们可以先于公众率先享有这种资源,公务员招考热即因此而起。问题是,当公务员缺乏奉献和服务意识,当公众让渡自身利益却无法换取相应的服务,这种平衡就容易被打破,这不仅可能影响到公众对公务员的态度,也容易影响社会和谐。因而,尽快建立一种机制,促使公务员提高奉献意识———这不仅是公众的期待,也是建设

和谐社会的必要之举。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