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当中国中小企业与国际资本市场桥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15:55 《资本市场》

  作者:安然

  有人说,在美国,一切皆有可能。

  本杰明·卫,美国纽约国际集团总裁,出生在中国的美籍华人,年仅35岁。然而,正是这个年轻人,却已在强手如林的华尔街成为目前全美中型证券公司中惟一的华裔总裁。因业绩卓著,他被业内称为“搅动美国资本市场的华人”。

  2006年,纽约国际集团(NYGG)帮助陕西杨凌博迪森在海外上市,堪称资本市场一个经典案例。凭借高超的专业能力和多年累积的资本实力,纽约国际集团为杨凌博迪森导演了一场“上市—融资—升板—再融资—多地上市—反复融资”的精彩好戏。目前,陕西杨凌博迪森已成为在美国和英国资本市场上抢眼的中国民营企业之一,股价从3美元一度升到22美元。

  说到这个案例,不能不提到纽约国际集团(NYGG)的总裁本杰明·卫:一个18岁创业,23岁就从国际贸易中赚取100万美元的美籍华人,一个精通双语的,沟通中美近20年的专家,一个已在华尔街打拼了十四年的中美金融商业活动的领导者。

  由本杰明·卫领导的由各种肤色的人组成的团队,早在十年前就把目光投到了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在他的主导下,辅导中小型民营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为中国中小企业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已成为NYGG在中国的业务核心。

  近日,纽约国际集团总裁本杰明·卫(Benjamin Wey)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致力于中国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如此重视中国资本市场的开发?

  本杰明·卫:资本市场是不分国籍和名称的。资本市场的本质是将资本和企业有机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充当投融资的桥梁。中国的GDP在过去20年中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所有具有国际性规模的证券交易所,为了寻求潜在的上市机会,都会经常派遣精通双语的工作人员拜访中国。美国有着最发达的资本市场和最悠久的资本发展历史,而中国拥有大量优质的、具备上市潜能的企业,中间的桥梁就是我们纽约国际集团。

  无论是到中国做项目,还是会见企业和政府官员,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国内优秀的企业通过我们这个桥梁,充分利用美国资本市场的优势和资源,获得更大和更快的成长。在中国,我们开展业务已近9年。我们跨越重洋,来到中国,就是为了帮助中国企业打开通往海外资本市场的通道,更快上市,更快成长。

  《资本市场》:作为一位具有丰富实际操作经验的中国问题专家,在利用自身优势方面您做了哪些努力?

  本杰明·卫:我精通双语,拥有14年的华尔街工作经验,我为我的中国传统和美国公民身份而自豪。我认为,要具有沟通中美资本市场的能力,首先需要一个开放的思想。我一直很喜欢和中国政府官员打交道,乐于为当地的发展和企业的上市融资积极努力。目前,我已担任了中国两个地方城市的经济顾问,经常为当地政府提供经济政策上的建议,从他们那里反馈的信息,我会及时把它与美国的企业和市场联系起来。依我来看,投资融资绝对不是件很难的事情,其中关键是首先要帮助中国企业把自身的产品及服务做好,其次,要以合适的方式,让美国的投资者认识他们。

  比如,最近,我们正在帮助陕西的一家企业,申请美国进出口银行的低利息贷款,并已帮助他们实现海外上市融资1000多万美元,而此前,我们已帮助他们改善并规范了公司治理结构。

  突破文化差异带来的瓶颈

  《资本市场》:近几年来,美国投资者蜂拥进入中国,以您的经验,您认为他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本杰明·卫:对美国投资者来说,如我刚才所言,我认为,首先要具备沟通中美的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开放的思想,突破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在中国做生意,首先面临着语言交流方面的困难,语言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另一个就是文化问题,中国有着5000年的灿烂历史,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我有个最强烈的感受,投资中国或者在中国做生意要特别注意这里面的文化传统,或者说“游戏规则”。

  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中国背景,并长期广泛地参与中国工商企业经营活动,就很难理解中国的文化特点及公司特性。中国拥有近2000万家注册的中小企业,大规模的、飞速发展的经济群体,这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意味着重要的投资发展机遇。如果想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了解中国的商业环境和市场特点就显得尤其重要。也因此,在美国华尔街,我们是中国问题专家。我们正为许多对参与中国企业并购或充当战略投资人身份的国际投资者提供的及时而详实的咨询意见。这很大程度得益于这10年我们对中国市场持续的关注和研究。

  《资本市场》:投资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差异的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面对?

  本杰明·卫:我举一个例子回答您这个问题。英文单词“Biotech”在中国的公司名字中经常用到。中文里“Biotech”对应的是“生物”,它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所有有生命的事物。在中国,很多行业,包括政府机构都广泛采用“生物”这个词或者翻译为英语“Biotech”,以反映该机构生产或服务于“有生命的事物”。甚至一家宠物食品专卖店或者是水处理工厂在中国都可以叫做“Biotech”。在中国,这样的解释恰当地反映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因此,在中国上万家公司名称中使用“Biotech”是无可非议的。因为,“Sheng Wu”一词在中国有广泛的且已被约定俗成的定义。但相比之下,英文中“Biotech”的定义范围则窄得多。了解了这其中的文化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文里的“Sheng Wu”被正确地翻译为英语中的“Biotech”。

  我一直认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全球环境必然包括很多的复杂性。狭隘地认为中国公司可能没有正确的公司名字或者技术专利,是用一种错误的方式试图理解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国家文化。因此,我经常提醒我在美国的友人,对中国没有基本的知识了解就不要妄自下结论或盲目推测,我认为,这一点十分重要。

  紧盯中国中小成长企业

  《资本市场》:对于中国企业,您比较关注那些行业?为何对中小企业情有独钟?

  本杰明·卫:我感觉不是行业问题,我比较看重和相信的是idea以及企业的成长性。我相信,很赢利的企业肯定拥有一个好的管理层,而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层,必定能够产生一个赢利的企业,这是相辅相成的,反之亦然。至于企业的行业范畴、所处区域、经营历史、资产规模我们认为并不重要。不过,我们不太喜欢利润无法预测,或者是变数太大的企业。我们在选择项目的时候,也会从一个比较长远的角度去看。

  行业中有这样一个说法:“美林、高盛三年做一单”,而我们一年做3单。在美国,市值2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才能被称为大型企业,而真正为中国带来成长因素的是一些中小企业,但像高盛和美林这样的大投行一般是不会去碰这些小公司的,他们的目标客户是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国有大型企业。而我们则专注面向中小规模的高成长企业,中小企业才是最缺钱的企业。如果给点资金的话,这些企业成长更快。因此,我们的目标定位不是和高盛们去竞争,在美国我们做的是中型市场(Middle Market)。

  定位不同,关注对象也就不同。我们关注的是具有高成长和优良经营业绩的中小企业。这样的企业才是中国最多的。据我们观察,在中国,市值10亿元以下的企业数量是绝大多数的,而且往往是成长最快的、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些企业都能获得充足发展的资金,那么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会是大有裨益的。

  《资本市场》:作为一家合法专业的境外上市服务机构,贵公司在为中国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方面,贵公司主要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服务?有什么保证?

  本杰明·卫:纽约国际集团是中国目前拥有美国证监会正式批准注册资格并且又面向中国中小企业的投资机构。我们公司高度重视中国市场业务,并希望能通过我们合法、专业、高效的服务,成为更多的中国企业实现赴境外上市融资和收购兼并的战略咨询顾问,为他们引入合作伙伴,扩大市场宣传,帮助他们在上市之前,帮助他们提前获得急需的发展资金,并且协助他们以更有效的方式,更低的成本实现并购目的。

  近几年来,在中国地区,我们的主要业务包括:为那些最具成长潜力的民营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投资银行业务,为打算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提供包括财务规范、营业和背景信誉在内的广泛、真实和详尽的调查服务以及全方位的市场开发与准入服务等。

  在境外上市服务方面,我们能够帮助中国中小企业实现买壳上市。而且,我们有三重承诺:一是承诺客户企业100%成功上市,否则所收费用全免,包括企业已经付出的审计费用和律师费用等;二是承诺上市后企业股票的开盘价不低于3美元。三是承诺所买“壳”本身没有任何法律纠纷与债务。当然,以这种形式到海外上市,对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净利润、增长率这三点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一般来说,我们要求企业年收入在3000万人民币以上,年净利润在1500万人民币以上,年销售收入与年销售利润增长率在15%以上;如果以上三个指标目前没有达到,但预期可以完成且前景预测良好的话,也是可行的。另外,也会考虑公司的管理层素质、内控,以及是不是龙头企业等等,但最关键的考核标准还是财务状况。

  《资本市场》:与其他机构相比,贵公司具备哪些优势?

  本杰明·卫:与一般的华尔街券商相比较,我们对于那些在自己辅导下实现境外上市的中小民企多了一份责任。一般的华尔街券商提供的都是短期服务,企业上市之后一般不会提供后续服务。而我们对自己的客户提供的则是长期服务,负责该客户境外买壳的实现、股票的推介路演、与基金投资者的关系维护、股价的维持和后期的融资等一系列事情。

  我们提供的长期服务,既可以投资者放心,又能够维护客户的上市表现。目前在美国通过买壳实现挂牌的中国企业也不少,但大多数的股票价格长期都在1美元以下。虽说这与公司的业绩有关,但是与机构的服务不够到位也有很大的关系。

  上市并非一劳永逸

  《资本市场》:随着无锡尚德、新东方的成功上市,海外资本市场有股“中国热”,您是如何看待这背后的风险?

  本杰明·卫:现在这种风险已经呈现,我是从利润、成长和风险并存三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的,中国并非哪家民营企业都可以复制尚德和新东方的资本神话,那些不是尚德和新东方式的企业到美国上市后,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中介机构,帮助他们做财务调整和规范的基本工作,早晚都会出大问题的!

  目前,有些问题已经得到了美国监管部门的重视,一些中国企业也出现了摘牌的情况。因此,企业不应只想到美国上市融资、提高声誉,还要考虑承担责任和风险,必须要有个很好的机制。准备上市和融资的企业必须明白,上市或融资后,企业就多了一份责任。责任的认识需要逐步地教育。我觉得去美国上市,仅仅是攀登万里长城迈出了第一步,看起来很容易,真正爬起来就困难多了!

  《资本市场》:除了对中国企业进行上市“辅导”外,对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和未来的发展战略有进一步的服务吗?

  本杰明·卫:在企业上市之前,我们一般会做几个月的全面尽职调查,看公司治理结构怎么样,看管理层是否有融入国际市场的概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打消他们短期获利以及潜在的套钱圈钱的想法,这些在国内民营企业中是非常普遍的,他们没有融资多少做多少事情的概念,只顾追逐短期效应,而投资者则关心企业未来如何赢利,一旦双方的衔接断裂后,我们这时候就要扮演一个“裁缝”的角色,把断开的链条缝好。他们不知道的,我们帮着策划,他们做的不够的,我们帮着做好,他们不正确的,我们则帮着纠正。

  企业上市完成后我们也有自己的责任,他们要做季报、年报,这其中绝对不能作假,也不能延迟,信息也要及时披露。我们会有专业注册会计师手把手地指导他们财务如何做好规范工作,这样企业今后才能有反复融资的可能,此时我们就扮演了一个“教师”的角色,起到指导和沟通的作用。

  支招解决“成长困惑”

  《资本市场》:博迪森海外三地上市的案例,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纽约国际集团起到了什么作用?其他企业能从中借鉴到哪些经验?

  本杰明·卫:在我们的协助下,博迪森很短的时间就成功上市,成为在美国主板上市的中国企业中股票表现最好、最活跃的股票之一,日均交易量为几十万股,登陆伦敦AIM市场后,公司市值达2.85亿美元,成为AIM市场上市值最大的中国公司,海外融资总额累计达到3036万美元。

  上市公司的质量对于股价的维持起到决定的作用,但是券商的销售能力也至关重要,没有这种能力,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国际投资基金和养老基金持股企业的股票。现在,包括美国养老保险在内有三十余家基金持有博迪森的股票,这是博迪森股价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上市前的路演也是企业获得融资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企业无论是在美国、德国还是英国上市,我们都对其路演作了大量的辅助宣传工作。

  就整个上市融资过程来说,纽约国际证券公司的可信性和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了博迪森的企业价值,在企业与境外投资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更多的境外投资者认可中国这些最具成长性的企业。如果没有人帮助这些企业,他们可能就会因为资本的约束而错失发展的良机。

  我认为,在业绩做好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一定要选择合法专业的上市服务商和在美国证监会注册的券商机构。目前,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通常因急于实现上市融资,在不了解国外相关法规的情况下,偏信了一些机构的不实之词,结果上当受骗,贻误时机。事实上,避免上当受骗的办法也简单,某机构是否有注册资格,是可以通过国外的相关管理机构的网站查询清楚的。

  《资本市场》:信贷紧缩后房地产融资遭遇瓶颈,一些中介机构致力为房地产企业开展多层次融资服务如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您对此有何见解?

  本杰明·卫:融资的渠道有两种:一是借债,二是发股权,借债相对简单,主要是银行,发股权无非是招商引资和参股。如果涉及到上市发股权的话,一定要看一下上市服务机构是不是在美国证监会注册的证券公司,只有这样的公司才能在美国推销股票。做债券只能找银行,但银行就会马上抵押担保的,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房地产融资这种项目需要的资金很大,周期很长,这中间过程也需要了解国外的财务核算准则,比如在美国计算销售收入,是以公司的完工比例来计算,但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专业的知识。

  《资本市场》:萨班斯法案实施后,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感到如履薄冰,对于他们的困惑您能否指点迷津?

  本杰明·卫:其实,国内对萨班斯法案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差。安然事件并不是企业内控出了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萨班斯法案要求公司管理层对年报等资料确保其真实性,确保财务报表反映其真实财务状况,这两点其实并不过分。财务真实,禁止公司股东高层管理人员从公司借债,这些要求都不过分。

  大家对萨班斯法案存在的各种担心,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国内的一些并没有真正操作过的人对于萨班斯法案没有正确地理解。大家都没有操作过,所以过分地夸大了它的严格要求。实际上对于很多小型民营企业,并不需要太多的投入。以我们服务的企业为例,我们从最开始就跟踪企业,帮助它建立内控体系,企业从一开始就很规范,那么最终聘任外部机构完成这项工作时其成本就远远降低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管萨班斯法案执行与否,或者什么时间执行,最终执行到什么程度,这对于准备到美国上市的中国中小企业而言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这个法案给中国中小企业最关键的启示是,首先,必须培养规范意识。其次要培养责任意识。企业如果是自己一个人的,怎么管理别人都无权过问,但如果是上市公司,规范管理就不仅是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必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从长远看,也才能维护股东和管理者自身的利益。中国企业,甚至于中国经济要长久健康发展,我认为,培养企业家的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