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四类拍企难开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 05:49 金融投资报

  经营者曝出“不作为”内幕

  昨(5)日,是成都某拍卖公司开业一周年的纪念日,回想起这一周年里所走过的艰难历程竟然一无所获,该公司总经理李辉(化名)一脸愁云。

  据了解,川内共有拍企152家,像李辉这样“不作为”的公司已经不在少数。来自省拍协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有16家企业不开张,而二季度却达到了22家,上升幅度达32%。这些拍企为何会出现“不作为”?难道仅仅是市场竞争太激烈?本报记者历时两周,就此进行了一次独家调查采访,结果发现,有4类拍企难以开张营业。

  个人企业势单力薄难作为

  “看到就要过年了,我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还贴进去了一大截。为了拉到业务,光这一年来的请客送礼就花去了近二十万元。如果再没有业务的话,明年就真的只有关门大吉了。”李辉摇了摇头,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一年来的辛酸历程涌上了他的心头。

  一年前的昨天,是李辉公司开业的日子,在众多亲朋好友的掌声和祝福声中,李辉对公司前景充满了信心。就在开业的第二天,就有一个朋友向他介绍了一笔业务。

  “单子是拍卖一个水电站,标的额为500万元,佣金按5%计酬。但委托方要求我先交10万元的拍卖保证金。如果拍出去了,保证金就退还,如果没拍出去,就作违约金处理。当时我手里没那么多钱,就交了5万元保证金。标的到手后,我就开始寻找买方。结果,在约定的一月内,没有拍卖出去。加上请客和做宣传,就损失了6万多元。”李辉说。

  此后,李辉吸取了这次教训,宁愿送礼请客也不交保证金了。但是,没想到此举的后果竟然让他一无所获。

  “很多委托人都要收取保证金,这已经成为拍卖界不争的事实。个人公司由于实力单薄,往往只能望洋兴叹,没有业务也就顺理成章了。”

  合伙企业

  意见分歧难统一

  朱永强(化名)的公司是三人合伙共同创办的,开业已有十个多月了。但至今仍然没有一笔业务。

  “人多吃饭碗头清,意见多了理扯火。”朱永强显得有些懊丧。

  他告诉记者,他的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三人按3.5∶3.5∶3分摊。他出资3,并担任公司总经理。另外两人都在别的单位上班。每笔业务的运作都要由三人共同研讨,必须有两人意见统一才能实施。

  “由于他们对拍卖业务一窍不通,每次业务回来都争得面红耳赤。由于他们的出资额比我多,都认为我的损失小,只要一谈到‘出血’,每次的意见都是他们占上风。如果不是这样,公司也不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朱永强说。

  据他介绍,在今年3月初,曾经有一标的额上千万元的酒店准备交给他们拍卖。但由于委托方要求交10%的保证金。结果由于合伙人之间意见不合,等他们意见统一后再找到竞买人交保证金欲拍卖时,业务已告吹。

  异地企业

  强龙难压地头蛇

  王林(化名)的公司在成都业务并不小,光这两年来,就已经有近亿元的拍卖业绩,在成都已是小有名气。但由于他野心勃勃,快速扩张,在二级市场上盲目入市,结果导致在该

  市场上的惨败。

  “去年,我们在遂宁开了一家分公司,但由于该公司对当地情况熟悉不够,业务至今也没做起来。”

  王林坦言,当初进入该市场是看中该地区的二手资产拍卖才进去的。由于成都公司业务较好,人手不多,因此,没有对分公司进行很好的操作。

  “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当时错误估计了形式,认为从成都到地方上去,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运作上都远胜当地企业。到了一看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由于当地公司对当地市场熟悉,当地业务我们根本拿不到手。所谓‘强龙难压地头蛇’嘛。我们还在找人托关系,人家就已经把业务搞掂了。没有业务,只好亏损。如果不是成都这边撑起,那边早就‘班师回朝’了。”王林说。

  借壳企业

  名气欠佳等于自杀

  周化勇(化名)是一名外省人,先前在海南开设有拍卖公司,但由于当地竞争激烈,遂将目光瞄准了四川。半年前,通过一朋友的私下转让,成功借壳该公司进入四川拍卖市场。

  “四川的拍卖业十分火爆,位居西部第一,是一个被外省商人十分看好的市场。这两年,四川每年的拍卖业绩都近百亿元,而且市场竞争没有东部那样激烈。我在想,如果我每年能拍出一个亿的业绩,收入至少也有几百万吧。在这种情况下,我投资了50万元买了一个‘壳’,正式进入川拍市场。来到这里后,我很快就打听到了有一笔600多万元的拍卖业务,我立马上门洽谈,谁知委托方一听我是某某公司的就直摇头:没听说过!不愿把业务交给我。我再三解释公司情况,对方竟然说:大公司都不容易拍出,何况小公司,论关系和实力都轮不到我头上。后来,我又相继洽谈了几笔业务,都是几百万上千万元的,同样因为公司名气小而被拒之门外。于是,我又转向寻找小的拍卖业务,如个人房产、车辆、书画等业务。结果发现,个人委托也喜欢寻找有名气的公司,像我们这样的公司人家根本不认。白白投了50多万元在这家没有名气的公司,什么业务都没有,等于是在自杀,年底只有关门退出了。”周化勇显得有些后悔。

  记者调查后发现,上述类型的公司并不算少,其经营方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向前发展的瓶颈。而跨地区发展、强强联手等方式如今已逐渐成为壮大企业实力的主要途径。

  本报记者何彦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