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真真假假严介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 05:29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董文胜

  他本来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可他下海成了商人;他是胡润排行榜上的超级富豪,更是银行债主;他想当一名教练,偏偏吹着口哨当起了运动员;他想成为一名英雄,可英雄也有弹尽粮绝的时候,但他还念着“站着是一座山,倒下也是一座碑!”

  面临着银行逼债的太平洋建设集团原董事局主席严介和还在努力地证明自己有偿债的能力与魄力。他习惯性地用他那充满激情而又难免自相矛盾的说话方式回应着社会各界的质疑,经过了媒体重新加工的严的声音无形中又总往他那已经缩水了的身价中增加泡沫。

  近两年来,这种泡沫似乎总是与严介和相伴相随,仿佛已经成了他呼吸的一种方式。当他想用这种方式来支撑一个资产过百亿、定单过千亿的太平洋建设集团的生存与发展时,公众睁大了眼睛:严介和到底是玩真的还是造假?

  聚光灯下黑与白

  “我希望记者问得越尖锐越好,这样也让我学到一些。”

  经历了银行逼债、法院限制消费与出境的严介和依然豪爽。其实,记者的问题很简单,什么时候能还上银行的3.82亿元债务?

  “我把财务账算给你听:身家100多亿,股份缩水了还有75亿,过去的银行贷款该还的也都还了,现在还剩3个多亿。但你过去投放的钱还得了吗?百亿左右啊!银行可以提前收贷,但太平洋不能提前收回政府的应收账款,跟人家业主签的协议就是5年左右,你只有慢慢等。”

  还钱的事也许要等到下一个新年,但在严介和的“老黄历”上“身价”两个字光鲜依旧。2006年张出的胡润排行榜,严介和的身价缩水为75亿元,位列16名。而在2005年胡润排行榜上,严身价125亿元,位列第二名。

  “本来是排第一,经过与胡润协商才放到第二。胡润,胡编!”事过一年后,在媒体聚光灯下久经考验的严介和似乎在作一些重新认识,“成也胡润,败也胡润。”

  1993年的严介和默默无闻,他是一个有着“硬汉”风格的建筑工程包工头。

  1995年,严介和以3800万元的机械设备发票与朋友组建了江苏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

  2002年,江苏省工商联及省委宣传部向新闻界推出首批6位苏商代表人物祝义才、张近东、沈文荣、周海江、严晓群、刘锦兰。严介和还不在名单里。

  2004年的情况有些改变。

  2004年,严介和先后两度进京,领回了“

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和“中国企业十大杰出管理人物”两张奖状。严介和三个字以及他的用人理念开始引起全国媒体的集体注意。

  2005年4月28日《新财富》张出的富人榜一下子就把严介和推到了富人风景线的风眼上。严介和以34.5亿的个人资产一跃成为苏商首富。与2004年的4.9亿的个人资产相比,严氏财富增长了604.08%。“江苏首富”这四个字像一枚深海炸弹将严介和逼出水面,一举打破太平洋建设集团的沉默。

  “我是有身价的。”一年前接受记者采访的严介和亮出了他心底里埋藏的“虚荣心”。

  同在2005年,胡润的富豪排行榜把严介和推到了“探花”的位置――身价125亿元人民币。而当时一位熟悉严介和的南京朋友曾在记者耳边断言:严介和可能连100万元都拿不出来。张榜的当天,按照事先的布置,严介和没有出现在现场,而他的一位高级副总裁则在现场静观其变。但接下来的变化是严介和始料未及的,媒体对其财富真实性的质疑声一浪高过一浪,一度淹没了严介和身上的光环,但严介和的应对显得胸有成竹。

  而此时,严介和的知名度也是如日中天,全国大大小小的论坛都在努力向这位富豪发出邀请。“有身价”的严介和在大大小小的讲坛上出尽风头。直到2006年11月中国论坛的旺季里,这种邀请仍在延续。昔日的包工头从胡润榜里走出来的时候已经被镀上了一层金身。

  在资金链断裂的传闻与热炒的富豪金身之间,一反企业家低调行事的严介和葫芦里卖什么药呢?想掩盖太平洋资金链断裂真相?想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想从地方政府拿到更多的天价定单?

  承诺的硬币:正面?反面?

  严介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老板的想法,只有他自己清楚。”严介和的一位前任总裁对记者说,“当时太平洋现金流确实出了问题,除了严介和,没有人能弄清楚太平洋的财务账本。”

  2005年,严介和对界公布了许多太平洋的宏伟计划,但最终一一被击破。

  “凭着太平洋的BT模式(即城市基建项目,BT是Build-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移交),我们已经拿到了1500亿元的定单”。后来,定单数字变成了2700亿元。势头正旺的严介和在许多政府项目上斩获颇丰,严介和有时凭着精美的夹杂着文言文的太平洋文化手册就能让许多政府官员折服。但接下来,严介和的江西景德镇打包托管计划搁浅了,辽宁的国企打包收购计划也被叫停了。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太平洋两次收购失败最直接的原因是:迟迟不见严介和的收购资金打入政府部门的账户。紧接着,连一向让严介和引以自豪的BT项目也被建设部、

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明令禁止了。而后来发生的湖南承包商因为太平洋占用承包款跳楼事件,让严介和在舆论面前难以立足,尽管他作了一些补救措施,但为时已晚。

  在政府与公众面前大跌眼镜的严介和同样在公司高管层面前食言。

  2005年下半年,严介和决定拿出自己40%的个人产权(125亿元)分给250名管理层。按照太平洋全面启动的“222”计划,到2008年,在集团内塑造20个亿元富豪、200个千万富翁、2000个百万富商。一贯宣称“部下第一、领导第二、客户第三”的严介和并没有践言,只到今天,太平洋甚至还欠着一些离职高管的薪水。

  当这一切发生时,银行也许只有一种选择:逼债。尽管企业欠银行并不稀奇,但通过法院来限制债主的消费并不多见。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富豪的车子、房子竟然全都是通过按揭贷款购买的,没有抵押价值。

  严介和的真实与谎言越来越清晰地展示在公众面前。

  被逼无奈的严介和还是向政府发出了求援信。熟悉太平洋的人知道,太平洋有一些优质资产,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是有可能还清银行债务的。但严介和退出太平洋集团董事局,重建苏商集团,坐镇上海,难免让人怀疑其“金蝉脱壳”。而严介和的求援信与当年蒙牛老总“上书”国务院求救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也有人说,假如严介和欠银行不是3.82亿元,而是20亿元,也许没有哪家银行逼债了,值得庆幸的是,严介和没有利用一些潜规则来“绑架”政府与银行。这也许是严介和至今还能够大声说话的原因。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