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别了!文化广场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教师、律师、编辑、证券公司高管前几天,我路过文化广场,本能地一瞥,哇!那个在上海人心中留下不同时代记忆的文化广场已经夷为平地了。对老克勒们来说,这里曾经是法租界的跑狗场,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来说,这里曾经是观看大型文艺演出、参加大集会的地方,对今天的小青年来说,这里是“精文花市”,对90年代初买卖股票的人来说,这里是证券大卖场。13年前,这儿人山人海,这里每天发生的事是上海人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呢! 现在的股票投资者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早期的市场是怎样交易股票的,以及这个市场的交易网点是怎样扩容的了。15年前的上海,股民买卖股票的网点只有西康路101号的申银证券营业部,后来人民广场附近开出了万国黄浦营业部。随着市场的发展,营业部出现了天天爆满的盛况,那场面是“相当的壮观”。为了解决交易的网络问题,仅有的几家证券公司和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在短期内开出了几家新的营业部,当时比较有名气的有,四川路宁波路口的海通证券营业部、南京路青海路口的建行营业部、北京路万航渡路口的万国营业部等,即便如此,买卖股票的跑道还是不够。于是,主管此项业务的人行上海分行金管处决定向外省市金融机构开放,一时间各地金融证券机构纷纷涌进上海滩,股市出现了一种新的营业模式,即在宾馆内开设证券交易场所。 那些初到上海滩来淘金的各路金融机构,要马上就开出营业部是不现实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外滩的交易所附近找几间房,做起来再说。那时离交易所最近的上海大厦和海鸥饭店成了券商扎堆的地方,来一家券商借三、五套客房,网络线一拉就开始做生意了。 那年,我认识了湖北证券公司的李洪尧先生,他当时拿着一纸批文,带着几个员工和五万元开办费,到人生地不熟的上海滩来开营业部。他们在离交易所稍远的虬江路上的楚天大酒店租了三间房,之所以选择在那条偏僻的路上,是因为这个酒店实际上是湖北人自己开的,价格可以比上海大厦便宜许多。那个地方我去过几次,三间房中白天炒股票,晚上将活动床一铺就是员工睡觉的地方。交易结束后,李洪尧还要带着员工骑着自行车四处去联络业务。当时我介绍了一批客户到他那儿,第一个朋友带了100万资金去,后来这个朋友又介绍了好几个100万级别的朋友去,就这样,这个处于原始状态的“证券营业部”运转起来了。那时候人还比较本分,还没有那种返还佣金之类乌七八糟的事。许多日后壮大起来的券商就是这样从一家家开在宾馆中的“营业部”开始起步的,第一批证券从业人员在当时为筚路篮缕中的中国证券市场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即便如此,营业网点的扩容还是赶不上市场飞速发展的速度,到1993年,面临1992年发行的新股将要上市的洪峰,交易跑道又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面对一批批新入市的股民的交易需求,情急之下,上交所决定在那时处于闲置状态的文化广场开设一个股票大卖场,也就是让开设在宾馆内的营业场所到文化广场去设摊。那可真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卖场,因为当时新股持有者没地方可以抛股票,于是,曾规定在文化广场只能卖出,不能买进,所以文化广场成了散户的天下,排队抛股票,而宾馆内的“营业部”是大户的天下,这里买,那里抛,场面甚为壮观。当时为方便散户们了解行情,还专门设计了一种收音机,在一个专用频道中连续不断地播报交易行情。 渐渐地,开设在宾馆内的各路机构都赚钱了,纷纷在上海滩找地方开设证券营业部。那家开在楚天大酒店的湖证营业部后来搬到了汉口路130号,令人惊讶的是,仅几年功夫他们竟能将位于上海外滩的这栋老建筑买了下来! 到1993年底时,上海滩一下子冒出了将近400家证券营业部,那时市场戏言,“上海滩粮店越来越少,而证券营业部越来越多”。文化广场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到一年工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谁知道,13年前,这个证券大卖场连营业执照都没办过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