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激流长江 圣水恒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刘贤方

  美国理工大学(NYIT)商学院副教授、终身教授,负责学校的中国MBA项目,兼任中美一些大公司顾问———我看西方媒体上的印中龟兔论

  今日西方,印度是个炙热话题。媒体只要提起它,总要与中国作一番比较,且结论一致:那是乌龟与兔子之赛,尽管中国暂时走到了前面,印度必将后来居上。你假如常住欧美,看多了这些煽情报道,决定要去印度,而且是假道北京或上海,住了两天后到达新德里,那种反差不能不让你对此类言说深深怀疑:乞丐成群、垃圾成堆、市政设施陈旧,在那广泛的贫困中,现代化建设只能算作是点缀。

  统计数据就更能说明问题。1979年中国GDP是印度的约1.4倍,但人均GDP差不多,但到2005年,中国GDP就是印度的2.8倍了,人均GDP也远远拉开了。趋势是差距仍在扩大。

  经济发展还要看后劲。谁到底更有后劲呢?分析一下两国的经济结构吧。中国着重制造业,那需要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的支持,所以发展不仅带动了交通、运输、电力、通讯、原材料加工等,也推动了工业体系和就业市场的发展。而印度的龙头是IT行业,且是那些能够外包的产业,尽管近年成长迅速,但仅占整个GDP的1%,就业人数仅有100多万。人们常说,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各国站到同一起跑线上,那是因为此类行业对基础设施和辅助行业的依赖不大。因为在高科技泡沫时铺设的跨洋光电缆,美国公司很容易就把工作转移到印度,那里能提供大量的技术高、成本低,又能说英语的专业人员。但是,这类行业经济辐射力到底有限。

  中国近年来在基础设施上的大量投资(2002年中国的投资占GDP比重20%,而印度是5%),所产生的经济优势是长期的,并有待完全体现。所以我预测,中印的差距还会继续拉大,

  如此,我们不免要问,西方观察家判断的偏差在那里?———因为信念,以及信念带来的偏见和勇气(瞎说的勇气)。本来只是假设,却因为在下意识里根深蒂固,却成了不容置疑的结论:(1)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放之四海而皆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石;(2)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是经济繁荣和现代化的唯一道路。如此看世界,结论自然轻而易举:印度有西方式的议会民主,那必定就有更强大经济生命力。这一政治经济模式当然有其贡献,但不能由此认定为宇宙真理。举例,在今天的全球化中,如果按上述模式,崛起的更应该是

墨西哥,而不是中国或印度。墨西哥“天时、地利、人和”都不缺:西方式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地域上最接近美国,又是NAFTA的成员国。

  与中国相比,印度确有很多优势: 11亿更加年轻的人口,拥有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和潜在市场,英国殖民地的过去为它奠定了社会制度化的基础,如重视法制、保护财产权等,也带来英语的普及和与英美国家的接轨,印度理工学院是世界一流学府,已为西方输送了最优秀的科研和教育人才。

  至于印度的劣势,西方人因在认识上受制于社会的局限性而沉默。欧美虽说是“言论自由”的社会,却不是言论无禁区。由于历史的罪恶感(种族歧视、宗教迫害、黑奴制度),他们有时极为敏感,甚至是矫枉过正。今天,谈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方人大多以客观因素如环境、制度和政策来解释,闭口不谈人的因素。也有少数研究提到智商、基因、文化等因素,但立马被批判和攻击———犹如文革中的“上纲上线”。大环境也限制了他们的思路。

  在我看来,印度与中国的差别,根本在文化因素。印度人口80%以上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崇尚苦行,提倡摆脱物质和熄灭欲望。历史上形成的世袭种姓制度(Caste),尽管今天已经废除,但仍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那森严的等级外还有最下贱的“不可接触者”,他们的处境和经济状况恶劣,却逆来顺受,因为相信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今世的卑贱,是因为前世的罪,如果顺从命运,死后灵魂转世,就有望升到更高的等级。印度教又相信以修行来彻底摆脱轮回之苦,所以,他们多数人性格温顺,安于天命,没有很强烈的物质愿望。尽管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却少有仇富的暴力行为。

  中国在历史上从没被宗教主宰过。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所以中国人比较物质和功利。你看那庆喜的贴子上多半印着“福、寿、财、禄”之类的吉祥话。中国人活着,面子非常要紧,极为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在意自己在旁人心目中的位置,又喜欢与人比———当然是暗暗地比。又因为生态环境恶劣,资源紧缺,历史上多灾多难,战争频仍、饥荒、流行性疾病等社会性动荡不断,中国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危机意识。所以,西方人鼓励“积极思维”,而中国则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文化导致了人们行为的差异。印度人能随遇而安,印度文化是社会稳定的因素,但这种文化也比较缺少物质的动力。所以,印度的独立快60年了却并没有带来经济面貌的根本改变。中国人节俭、勤劳、克己,活得太累,又因为爱“比”,内心就更加痛苦了,所以中国人“不患寡,患不匀”。但这种文化包含着激励因素,能转化为创造物质财富的巨大动力。

  说实在的,中国文化太沉重了,而且容易激化社会危机,中国人不是一个很快乐的民族。但是,这种文化能够推动物质的进步。就因为这样的历史文化因素,才有了中国的经济成就,也是因为这样的文化,早年一无所有去海外淘生活的华人,面对社会歧视,在恶劣环境中奋斗,最后也能赢得一片天地。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