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50年后,天津找回发展基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滨海新区金融街新景 资料图
◎王 恺

  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今年2月,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尚待国务院最后审定时,在深圳举办了首次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天津滨海新区的三城论坛,就三城在中国综合改革试验过程中如何作为各抒己见。达成的共识有两点:三城要以金融的功能拓展和改革创新,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自主

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带动现代制造业的升级。

  两个多月后,天津滨海新区的扩大开发开放列入了国家总体战略规划,金融的改革创新被列在滨海新区近期主要任务的首位,并给予一系列先试先行的权力。由此看来,无论中央还是基层,对天津后发的(相对于浦东和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看法一致。一方面,中央任命有央行行长背景的戴相龙市长主政天津,早有战略准备;另一方面,通过加快发展滨海新区,把恢复天津北方经济中心地位的切入点放在金融上。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单靠制造业、科技创新、航运物流及商贸业的长足发展,是确立不起来的,或者说还不能完全确立。必须具备强大的金融支撑,在周边地区、城市产生巨大向心力,非到此无以获取最稀缺的资源才算数。近20年来,天津一直处在很尴尬的境地,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式微,北方经济中心的重镇雄风不再。说到底,这是因为丧失了城市的金融功能和辐射作用。

  插叙一段历史。在共和国建立之前,三大战役结束,解放大军准备过长江之时,党中央就派刘少奇到天津,为中国革命最后胜利寻求经济支撑。少奇同志当时在天津纠正了某些“左”的倾向,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恢复天津证交所。老一辈革命家的雄才大略和务实眼光令人感佩不已。今天,天津要重振作为

中国经济增长第三级的战略地位,仍然要从金融入手。历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天津又找回了发展的基点。

  然而,细读中央20号文件,颇耐人寻味。其与时俱进的新意在于,在外界普遍关注天津滨海新区究竟能获得什么特殊政策的热点中,不再单列地区性、吃小灶式的物质优惠政策,而是要求更高,关注天津滨海新区的综合改革试验对国内、特别是北方的指导意义。我理解,此中意图是:政策伴随中央要求的几项重要任务。若滨海新区出色完成这些任务,政策就是实实在在的,可望落实;反之,这些任务完成不力,则这些政策就是不确定的。权利和义务相对等,关键看你怎么干。

  现在的问题是:竖起旗帜是一回事,但立竿见影收到实效是另一回事。天津滨海新区以至天津市发展金融业继而改革创新,还有不短的路要走。与沪、深相比,滨海新区是金融改革创新的后来者,形象地说,这类似下围棋,若处于下风,就要打入求活,以求分势,然后才是求胜。而这需要勇气和直面风险。因此,后发固然有优势,但这大多是理论上的,后发的劣势倒是十分具体的。大致有三大问题迫在眉睫:金融业态建立和扩张的人才支持、金融工具的丰富和业内的创新冲动、金融功能的背后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机制的市场化挥发。 “功夫在诗外”,未雨绸缪考虑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综合因素,可能比金融本身更重要,极端一点说甚至决定这种战略意图的成败和前景。

  先说人才。近悉,深圳要建一座“南开桥”,以铭记南开人对深圳(主要是金融业)的贡献。这说明天津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为我所用并非难题。但天津要立即起步金融改革创新,人才又是不够的,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为别人做了嫁衣。就今天的天津而言,要聚集金融人才,不是“临渊羡鱼退而结网”,而是要赶紧设法把网掌握在自己手中。就金融而言,金融机构、金融品种、金融规模、金融份额、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从业机会,是吸纳人才的关键。人才多了,有了聚集效应,才能从中产生改革、创新的精英。这道理不是很浅显吗?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