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神”还是“狼” 浙资四处出击引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哪里有较好的生长空间,浙江的资金就会“涌向”哪里 资料图□据新华社电

  据浙江省最新统计,目前已有7000多亿元的浙江资金走出本省,到中西部等区域“攻城略地”。专家指出,这是浙江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是资本流动逐利的天性所致。

  然而,巨额浙资外扩一方面发挥了调节全国市场要素配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浙资在进入各地

房地产、能源等领域时也带来了炒作和泡沫阴影。

  浙资走出去

  长期以来,以温州资金为代表的浙江民间资金在全国各地快速流动,其投资动向成为经济领域关注的热点。从房地产到山西煤矿、新疆的棉花,再到东北华北的国企等等。哪里有较好的生长空间,浙江的资金就会“涌向”哪里。

  浙江省外经贸厅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在“十五”前四年连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05年浙江省境外投资数又增长14%,累计核准境外企业达2160家,居全国第一。2005年全省的国外经济合作营业额将达到16亿美元,居全国第三位。

  浙江省委省政府负责人介绍,浙江资金转战全国甚至海外,是由本省市场资源配置的内在需求决定的。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但又是“缺铁、少煤、无油”的资源小省,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5%;人均耕地只有半亩多。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经济成功后,浙江的很多企业尽管有了深厚的资金积累,但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资源瓶颈。而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很多地区还集中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资源。浙江企业“走出去”,成为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的需要。

  浙江的境外投资跳出了“资源瓶颈”,拿国外的资源“为我所用”。据统计,2005年浙商共投资国外8个森林和矿产等资源开发型项目。至2005年末,浙江人在境外共投资24个资源开发项目,实际投资8867万美元。不少企业还获得了外国著名老牌企业的品牌、技术和销售渠道。

  另外,浙江民间资金并不仅仅是资本运作,在全国乃至海外很多地方,浙江的民营企业或投入资本买下企业控股,或直接开办厂矿拓展发展空间。根据浙江省协作办到2005年底的统计,目前浙江在外(省外境内,不含港、澳、台)务工经商人员大约有440多万,经商办企业人员230多万,个体工商户70万。浙江对省外累计投资6400亿元,输出资金1000亿元。2005年营业收入1.3万亿元。

  “双刃剑”效应

  浙资的外流,对区域间经济发展起到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作用。调查表明,走出去的浙商有的着眼开拓新市场,有的着眼开发利用中西部地区资源,有的着眼优势产业的扩张和延伸。

  浙资对市场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是相互的。在浙资获得资源和发展空间的同时,当地也获得了浙江的资金、营销网络、市场、管理理念和先进的企业文化。一些城市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旧貌换新颜”,获得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解决大量人口就业问题,浙资起了一定的作用。很多地方对浙资进入持欢迎态度,有人比喻浙资的进入好比“财神来了”。

  然而,资本具有天然的逐利性,一些浙江民资在前些年大规模进入很多城市“炒房”,尤其是温州炒房团备受瞩目,所到之处,

房价涨了,他们带着获利抽身离去的同时,留下了一个被撑起来的高房价城市。在有些地方,温州炒房团要来了的传闻会在社会上产生“狼来了”般的恐慌。浙资逐利行为的“双刃剑”现象显露。

  浙商研究会副会长杨轶清把浙江经济比作藤蔓伸展、根子不动的“地瓜”,认为藤蔓吸收养分后又会促进果实的长大,浙资外扩会“反哺”,带动本省经济的发展。大量浙商在省外获得发展后,往往会带资金回乡投资。据浙江省协作办统计,截至今年1月中旬,浙江省11个市回归投资的总额超过200亿元。据

人民银行温州市清算分中心和金融机构电子联行往来情况测算,仅2006年春节前10天外地累计汇入温州的资金就达440亿元。

  专家指出,全世界的资本没有不流动“逐利”的,资本流动的活跃程度是评判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针对浙资产生的“副作用”,专家认为,巨额游资犹如烈马,须戴上笼头,才能在符合经济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运行,也就是说,无形的手在配置市场要素的过程中,需要有形的手来适当调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