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迅雷寻找技术驱动的杀手级应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 16:04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本刊记者 段佳/文

  三年前,“迅雷”为何物,无人知晓。如今,它已与“QQ”分占中国流行软件的前两位。“迅雷”CEO邹胜龙表示,“‘迅雷’,不仅要做最快的下载工具或软件,更重要的是抓住宽带娱乐时代用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打造全新产业链。”

  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31日,“迅雷”下载工具已拥有1.1亿互联网用户,其中活跃用户6330万,安装机器数达8000万台。今天这家互联网下载领域的领先企业,创业伊始,从事的却是与下载软件完全不搭边的业务。

  2003年,在美国杜克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的邹胜龙、程浩回国创业,在深圳创办了三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三代科技开发公司选择的项目是电子邮件的分布式存储系统。

  当时国内免费电子邮箱纷纷开始收费,邮箱的容量也越来越大。邹胜龙、程浩期待自己的这套系统可以满足大容量邮箱的需要。不过,电子邮箱的存储市场,并没有像他们最初想象的那样大。两三个月之后,两人商量转型。

  他们分析,热门的互联网应用无非是搜索、门户、IM(即时通讯)和下载软件等领域。除了下载软件没有“杀手级”的运营商外,其他三个领域都有“霸主”。搜索有“GOOGLE”、“百度”,门户网有“新浪”、“搜狐”,IM有“QQ”、“MSN”等。于是,邹胜龙、程浩决定研发下载软件。

  “我们在3年之前就隐隐约约感觉到,互联网下载服务,将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杀手级应用。”邹胜龙说。

  2003年8月,他们研发的第一款下载软件诞生。

  速度至上

  第一款“迅雷”软件,在业内人士看来“漏洞百出”,但下载速度却奇快。靠着这款软件,“迅雷”从IDG获得了第一笔百万美元的种子投资。COO程浩这样解释风险投资商相中“迅雷”的原因,“因为原理快,没办法。”

  快是因为“迅雷”采用了基于网格原理的多资源超线程技术。互联网上的同一个资源可能存在于多个服务器上,“迅雷”依靠其技术和算法可以自动搜索到离客户最近和最快的众多资源同时下载,而传统的多线程下载工具只是从单一的资源下载。

  邹胜龙称:“互联网是技术驱动的,技术颠覆并推动互联网发展,‘迅雷’立足的根本就是要做到技术领先。”

  速度不仅是“迅雷”击败对手的“法宝”,也俨然成为公司的生存理念。在研发“迅雷”第一个版本的过程中,为了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布,他们放弃了对产品各种细节的考究。这也是为什么“迅雷”会在最初的日子里频繁发布新的版本。

  虽然早期的“迅雷”下载软件漏洞不断,但凭借速度优势,在市场上抓住了先机,短时间内就拥有了大量用户。

  2003年,市场上下载领域的霸主还是“网际快车”,但凭借“简单、高速”的下载体验,“迅雷”逐渐成为“下载”的代名词。 2005年5月,公司正式更名为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当年,又成功从“IDG”和“晨兴科技”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第二轮融资。

  “‘IDG’和‘晨兴科技’等投资商,不仅给‘迅雷’带来了雄厚的资金保障,同时也为‘迅雷’带来了国际化运作管理经验,这一点对于‘迅雷’的发展非常重要。”邹胜龙坦言。

  开发宽带娱乐产业链

  邹胜龙认为, 现在互联网行业最有价值的,就是既拥有核心技术又有巨大用户群,并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

开发商业模式的企业。“迅雷”就是按照这样的理念,从一款软件发展到现在的下载资源搜索门户。

  随着宽带娱乐时代的到来,搜索、发现之后,用户如何便利地获得,或许将成为互联网的基础性应用。“迅雷”依托下载软件的技术优势,推出了全新“Web迅雷”,用户在同一个界面上就能实现搜索和下载的功能。

  作为新的资源搜索门户,“迅雷”看准了“GOOGLE”和“百度”还没来得及做的搜索细分,根据用户的搜索情况将资源进行了明晰的分类。“迅雷”还一口气推出了“迅雷听听”、“迷你迅雷”、“Inmedia”富媒体广告和博客服务。用程浩的话来说,门户网站让“迅雷”有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可以将自身积累的资源进行整合。

  邹胜龙表示,“迅雷”很早就通过广告、软件捆绑、无线增值等渠道实现了收支平衡,不过他同时称,收入不是公司目前考虑的主要目标,“迅雷不是一个运营性的公司,而是一个产品型的公司,迅雷才三年,这种公司三四年之后才要考虑收入,积累非常重要。”

  搜索门户使“迅雷”很自然地介入了竞价排名业务,其模式是根据用户下载内容去匹配。比如用户下载“

魔兽世界”,“迅雷”就会给他匹配一些“魔兽世界”的相关广告。

  富媒体广告是“迅雷”介入的另一个领域,“迅雷”的下载技术可以让网络视频广告播放更加清晰和流畅。这是一个急速增长的市场,“迅雷”在其中既扮演技术提供商的角色,同时自身也具备媒体平台。

  不过竞价排名和富媒体广告,还不是“迅雷”设想的未来主要的盈利模式,他们的目标是让“迅雷”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重要渠道。比如,由于有大量用户终端,“迅雷”成为一个理想的正版数字作品发行平台。“迅雷”此前获得了《魔比斯环》的独家互联网发行权,近期又和“优度”、“BT”联合获得了《夜宴》的网络发行权。

  在邹胜龙和程浩的眼里,未来“迅雷”将无处不在,无论是电脑、手机,还是IPTV,所有有大容量内容传输需求的服务,都会有“迅雷”的影子。

  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真相

  清科研究中心/文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06年上半年,中国市场31个私募基金投资案例的整体投资规模达55.59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同期中国GDP的0.5%。

  传统行业投资比例超七成

  传统行业是目前私募股权投资的重点,23个投资案例,以74.2%的比重远远多于服务业、生物/医疗、IT和其他高科技行业的案例数量(图1)。这类企业大多处于发展的中后期,拥有良好的积淀,或已经树立了较为知名的品牌,在市场占有率上居于领先地位。

  23个传统行业投资案例吸引资金22.7亿美元,占私募股权基金中国市场整体投资额的40.8%;服务业投资金额占比达到46.9%,主要是由于中国工商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吸引了巨额私募基金(图2)。

  私募基金在传统行业的投资案例覆盖了材料、化工、能源、

房地产、食品、汽车、机械制造和电子设备等诸多领域(图3)。其中,材料行业6个案例,吸引了11.84亿美元投资,占传统行业整体投资额的52.2%;食品&饮料行业2个案例,投资达3.50亿美元,占传统行业整体投资额的15.4%;能源行业虽然只有1个投资案例,但2.33亿美元的投资额占到了传统行业整体投资额的10.3%;房地产行业有5个案例,数量仅次于材料行业,投资额为1.49亿美元(图4)。

  成长基金扮演重要角色

  不同于发达的欧美私募股权市场,往往由并购基金占据显着份额的是:在中国私募股权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成长基金。在2006年上半年投资中国的31个私募基金投资案例中,超过半数均为成长基金(图5)。

  由于私募基金对中国工商银行的巨额投资,成长基金的投资金额总体并不突出,但事实上,16个案例合共11.05亿美元、平均每笔6906万美元的投资也已让人侧目了(图6)。

  在传统行业,成长基金以10个投资案例数居于榜首,占比43.5%;专注于房地产投资的基金有5个案例,占比21.7%;4个案例属于并购基金,占17.4%;投资于上市公司的案例有3个,占13%;另外有1个过桥基金案例(图7)。成长基金在传统行业的投资金额达7.37亿美元,占整体传统行业投资额的32.5%;并购基金投资金额排在了第一位,共计10.19亿美元,接近传统行业投资的45.0%(图8)。

  最近,国际上知名的私募基金均加快了投资中国的战略准备,纷纷在中国周边地区设立专门针对亚洲的基金,其中投资中国的比例相比以前大幅攀升。

  在2006年上半年成功募资的17只亚洲投资(包括中国市场)私募基金中,成长基金达11只,募集资金23.68亿美元,占募资总额的51.1%,在基金数量与募资金额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基金类型(图9、10)。值得一提的是,这17只新募基金中有4家本土基金,其中2家也属于成长基金,募资3.6亿美元。

  2006年上半年,私募基金参与的并购案例有5个,私募投资金额为13.6亿美元,平均每个案例达2.72亿美元。不过,中国的并购市场还远没有形成气候,目前仍处于培育阶段。

  尽管大型的并购基金,诸如“KKR”、“贝恩”、“黑石”等非常看好中国市场,但最近几年,他们还没有捕捉到出手的机会。“凯雷”收购“徐工”的过程,就经历了一波三折。这样的情形,一方面是由于中国适宜大型并购的政治法律环境不完善且充满变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众多民营企业还稍显稚嫩,而私募基金参与国有企业并购所受羁绊太多。

  多以IPO方式退出

  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总计有14笔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案例,其中13家IPO,另外1家通过企业回购的方式退出(表1)。

  14家退出案例中,有5家传统行业的企业(占比35.7%)、IT企业4家(占比28.6%),另外,还有2家生物/医药企业、2家服务行业企业和1家环保高科技企业(图11)。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