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国内股票组合的适度规模为20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 10:57 《新财富》

  卢贤义/文

  在美国,大多数共同基金的投资组合包括100只以上不同的证券,这样“过度的投资组合”,可能规避了“非系统性风险”,但其收益率并不理想,一是因为维持数量众多的证券组合导致较高的管理费用,二是庞大的证券组合经常包括了收益率较低的证券。无论是基于收益和风险还是基于税收、法律限制的考虑,均有必要构建多个证券组成的投资组合。那么,对于理性投资者,一个国内股票组合的适度规模是多少?

  20只规模的组合风险不大,风险波动稳定

  我们选取2006年8月11日收盘时的沪深300板块中的个股作为基本个股样本,取2003年4月1日至2006年7月31日的月度收盘价计算月度收益率,共40个月,在2003年之后上市的个股由于市场数据与其他样本不一致予以剔除,最后得到280只个股样本。我们采取非回置式随机抽样方法,构建30个“j种证券组合”,j =1,5,10,15,20,25,30,40,50,60,80,即共构建330个组合,考察组合之间的收益率及其波动特征。

  数据表明,随着组合规模的扩大,同一规模组合的收益率的标准差的波动变小,风险不断降低。从组合的风险即衡量指标组合收益率标准差来看,在组合规模数达到10只时,标准差的平均值为0.1032,在组合规模数不断增加时,组合的平均收益率标准差下降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在“买入并持有”的长期投资中,从平均风险来看,10只券种数的组合规模已与大规模组合较接近。但是,从平均风险的波动性来看,10只券种数的组合规模风险仍欠稳定。考察同一规模组合收益率标准差的稳定性发现,在组合规模为1、5、15只时,同一规模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的标准差较大,组合规模15只时为0.0164;而在组合规模达到20只时,收益率标准差的标准差降低至0.01以下;在组合规模达到20只及以上时,同一规模组合收益率的标准差的波动趋于平稳,也就是说,即使组合券种数增加,其平均风险的波动性降低也并不明显。这表明组合的适度规模在20只(图1)。

  20只规模适合长期持有

  从持有期来看,在持有时间为1个月时,即使组合券种数达到80只,同券种组合收益率标准差仍未见平缓下降,表明持有期在1个月时的适度规模超过80只,在2-6个月时,组合券种数要达到50只以上时,同券种组合收益率标准差趋于平缓下降趋势,这表明在持有期2-6个月时的组合适度规模在50只,而超过6个月的持有期时,组合券种数达到20只时组合收益率标准差趋于平缓下降趋势,这表明长期持有的组合适度规模在20只。综上分析,持有时间越短,组合的适度规模数要求更高些,而在持有时间相对较长时,组合的适度规模为20只左右。

  积极组合管理大有可为,财务学风险组合理论值得怀疑

  我们把280只个股样本在40个月的时间区段内的收益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以最高收益率的20只个股构成第一个组合,以次高收益率的20只个股构成第二个组合,以此类推。分析发现,在月组合收益率标准差非常相近的情况下,最好的组合收益率达到371.66%,远超出随机选择同规模组合的收益率,也远远超出市场(上证指数)6.76%的收益率,这表明高收益率个股构成的组合,其风险与随机选择的个股类似,而收益率远远胜出,积极组合管理大有可为。

  趋势上看,高收益率的个股构成的组合收益率波动略高,在200%、30%、-15%的持有期收益率附近的20只个股组合达到收益率波动高点,但高点呈下降趋势(图2)。这似乎验证了“高收益高风险”的财务学原理。然而,对投资者而言,所谓风险,是未来遭受损失的大小及其可能性,倘若个股是因低估值驱动造成向上走的剧烈波动,损失的可能性较小,波动性较大并不意味着高风险;反之,若个股由于高估而绵绵阴跌,损失的可能性较大,波动较低,也并不意味着低风险。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传统财务学组合理论上的风险定义(高波动高风险)与投资者实际操作中的风险定义(高损失高风险)上的悖论。因此,由于风险定义上的差异,财务学实证研究上试图从行业、公司规模、财务变量等中寻求影响组合风险的因素,进而指导组合的积极管理,其实际操作意义有多强是值得怀疑的。

  作者为招商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新财富》2006年10月号最新文章)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