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国债指数屡创新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1日 04:3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中国科技证券研究所武洪波

  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指数本周延续了近期上涨的走势。周一上海交易所国债指数开盘111.27点,周五收于111.49点,最高111.49点,最低111.21点,全周指数连续第四次收出了光头阳线。全周成交了16.1亿,相比上一周的17个多亿,本周成交量减少了1个多亿。

  从具体的走势看,周一到周五连续五个交易日上涨,再度形成一条陡峭上升通道。从收益水平看,长期债010107剩余期限15年,周五收市的净价是110.26元,到期收益率是3.35%。010303的剩余期限是17年,周五收市的净价是100.17元,到期收益率是3.39%。010504的剩余年限是19年,周五收市的净价是110.25元,到期收益率是3.35%,长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大致在3.35%左右。7年期国债010308周五收市的净价是100.1元,收益率是3.00%。2年期短期券010115周五收市的净价是100.81元,到期的收益率是2.5%。从收益率上看,国债市场的整体的收益率水平较前一周有所下降,长期债的收益率下降了8个BP,中期国债的收益率下降了5个BP,短期国债收益率下降了10个BP。

  公开市场业务方面,人民银行于周二(10月17日)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了2006年第七十六期央行票据,票据的发行量是600亿,期限1年,招标价格97.29元,参考收益率2.7855%。当天央行以利率招标进行通常的7天回购,回购数量60个亿,回购利率2.00%。本周四(10月19日)央行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了第六十七期央行票据40亿,期限是3个月,招标价格99.38元,参考收益率2.5023%。央行本周继续了上周的价格招标形式发行1年期的央票,操作的结果是1年期央票收益率与上一周持平。同时本周3个月央票的利率没有继续上升。总的来看,本周本周公开市场共计回笼资金700亿元,对冲到期的730亿元资金后,净投放的资金量为30亿元。

  上周末央行公布了3季度的金融市场数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M2余额为33.19万亿元,同比增长16.83%,增幅比上月低1.1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09个百分点,而M1余额为1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幅比上月高0.1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4.06个百分点。相比8月份的M2增速(17.94%)和M1增速(15.57%),9月份M2的增幅下降较快,而M1的增幅则依然在小幅攀升,两者增速之差的“喇叭口”一下子从8月的2.37缩小到1.13个百分点。同时,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201亿元,同比少增了1252亿元,这个数据更加令市场感觉到调控的成效。两个月来,央行相继使出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定向央票之后等多种武器,严格控制金融机构的放贷冲动,从9月的数据来看,市场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但是今年年初央行制定的新增贷款额是2.5万亿,而今年的前9个月,新增贷款就达到了2.76万亿元,比全年目标2.5万亿超出了10%,即便按照

银监会今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5%约3万亿的目标,四季度最后的三个月只有2400亿的空间。如何继续压缩新增贷款,将成为市场的关注点。

  周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京宣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为141477亿元,增长10.7%;增幅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我国经济偏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942亿元,同比增长27.3%,比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2.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880亿元,增长28.2%,同比加快0.5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

房地产开发投资12902亿元,增长24.3%,同比加快2.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221亿元,同比增长17.2%,比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91亿元,增长13.5%;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3%;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6%,涨幅回落2.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9元,实际增长10.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62元,实际增长11.4%。李晓超说,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宏观调控
成效的基础尚需进一步巩固,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部分地区自然灾害较为严重,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今年债券市场的一大特点就是市场的流动性宽裕。由于货币供应量增速过快,许多热钱急于寻找出路,宏观数据的向好无疑成为看好债市理由,也使这些热钱大量流入债市。不过,笔者还是坚持前期观点:目前国债收益率远远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存款,不过这种状况究竟能持续多久呢?投资者应对此有所思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