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和谐社会要善用“人口红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 06:1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乔新生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会的指示精神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所面临的特殊情况。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了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劳动力的充分供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中国15岁到64岁的人口比例升高到总人口的65%,中国出现了难得的“人口红利”。进入本世纪,每年可以供给的劳动力总量超过1000万人,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人口红利只是中国发展历史上暂时性的现象。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的人口60岁以上占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即成为老龄化社会。而我国统计数字显示,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已经接近老龄化社会。换句话说,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整个社会将进入劳动力供给不足而享受社会保障的人员不断增多的历史阶段。

  在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历史转折期,中央提出

和谐社会的概念,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和谐社会既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注重社会事业的进步,将人口红利用于完善各项社会事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和谐社会既关注劳动者的基本状况,同时也关注离开劳动岗位公民的生存状况,通过调节社会分配,实现社会均衡发展。第三,和谐社会既强调发展的速度,但同时又不挥霍人口红利,千方百计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使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
竞争力
不断提高。第四,和谐社会既强调发展的速度,又强调发展的质量,千方百计地完善医疗保健等公共产品的供给,防止“年轻生病、老年养病”的社会现象发生。第五,和谐社会既重视经济建设,同时又重视文化建设,为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可以说,执政党将人口红利用于和谐社会建设,是未雨绸缪。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为中国的长远发展制定了科学的规划。但要落实规划,还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必须充分注意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政治剪刀差”现象,不断完善我国的民主体制。所谓“政治剪刀差”,就是在选举人口中,劳动力人口不断下降,而需要国家提供社会保障的人口不断增多。在民主选举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国家提供社会保障福利的人越来越多,而创造税收的劳动者越来越少,所以,国家的政策会逐渐地向高税收倾斜,整个社会的福利制度将会越来越多,而劳动力所得将会越来越少。这种现象在一些老龄化社会已经出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剥夺弱势群体的选举权,也不是扩大劳动者的选举权,而是通过理性的讨论,在宪法的框架内,不断地凝聚发展的共识。

  其次,必须充分注意资本雇佣劳动的问题。在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劳动力价格会越来越低,劳动者的在职保障难度加大。整个国家在充分享受人口红利的同时,必须时刻警惕“血汗工厂”的存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地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

  中国人口红利不断增多的时期,恰恰是中国社会进入工业化时期。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不少地区在选择产业发展方向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将人口红利作为优先考虑因素,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来料加工业,将人口红利直接转化为资本暴利。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那么,人口红利将很快被掠夺一空。所以,国家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一方面制定最低工资制度,确保劳动者基本福利不受损害;另一方面将人口红利所得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防止少数人占有整个社会的人口红利。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