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中国扶贫任务十分艰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李雁争

  尽管中国在消除贫困人口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中国的贫困人口依然庞大。更令人担忧的是,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以及其它天灾人祸的存在使贫困人口的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也同样是出于以上原因,我国原有的开发式扶贫模式遇到了越走越难的局面。

  中国贫困人口还很庞大

  中国的贫困人口还有多少?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任吴国宝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统计贫困人口的标准有两个,分别是人均 年收入680元绝对贫困人口线和人均年收入924元的低收入贫困线。他说,按照第一个标准,贫困人口的总量达到2365万;按照第二种标准,贫困人口的总量在7000多万。

  原有扶贫模式越走越难

  目前,中国的扶贫工作主要由国家扶贫办采取“开发式扶贫”的模式进行。这项工作开始于1986年。这种扶贫模式被写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2001年-2010年扶贫纲要》中,其目标是在10年内基本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据资料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趋于缓慢。1986-2000年,全国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600万-700万;但此后速度陡然放缓,2001-2003年,平均每年只有100万;而在2003年,又出现了扶贫史上绝对贫困人口首次反弹的状况。

  中国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撰文指出:脱贫致富方面的投资,也存在“边际效益下降”的规律,越到最后工作越困难。

  吴国宝的研究表明:现存的2365多万赤贫人口中,五保户占1/5,残疾人占1/3以上,生活在不宜生存的环境中者为1/4,另有一些常年被疾病困扰的、没有劳动能力的、受教育水平极低的。“还有很多人老、病、残集于一身,很多人听不懂普通话,很多人居住在三年不见雨水的地方。”党国英在文中说,“你用什么项目可以把他们扶起来呢?”

  而在7000多万低收入贫困人口中,也有60%以上是因为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而导致的,对这部分人群采用“开发式”,不但无法起到扶贫作用,而且会导致投资浪费,甚至带来更大的贫穷。

  “低保”模式面临资金问题

  为此,自1996年起,吴国宝等人不断呼吁、建议建立农村“低保”。这位47岁的学者提了两点理由,一是农村赤贫人口自己没有能力脱贫,只能通过救济;二是农村老年化程度高于城镇,农村养老体系在短期内又难以健全,而设立“低保”同时可以解决老年贫困。

  虽然中央现已提出,要继续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但是在吴国宝看来,关键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因为根据现有的政策,建立保障体系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于地方财政,而最需要解决保障的贫困人群,他们的地方财政恰巧没有钱。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位官员透露,中央也曾通过救灾、救济等形式对贫困地区的保障体系进行了补贴。2005年,中央向全国的农村保障体系一共提供了20亿元,而即便这些钱全部用来补贴2365万绝对贫困人口,也是远远不够的。资料显示,2005年,中央为城市的保障体系提供的资金达到120亿元,而城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5.4%,不足农村人口的五分之一。

  专家指出,如果不尽快解决农村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问题,巨大的贫困人口将成为我国经济高增长率下难以回避的难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