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东鞋西移成都欲拔头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 04:32 金融投资报

  □本报记者康逊摄影李里

  日前,西部地区截至目前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鞋业高峰论坛———“2006中国女鞋之都‘东鞋西移’国际论坛”在成都举行。欧盟商会、美国商会、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及国内相关各方纷纷与会。时值欧盟再举对中国皮鞋的反倾销大旗,论坛引起了国内外制鞋企业更多的关注,两天的论坛,几乎座无虚席。

  事实证明,在承接东鞋西移中,在国际产业大转移浪潮中,成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西迁大势所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制鞋业从发达国家大量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经过20年的发展,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制鞋业已相当发达,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部分企业开始把生产车间向西部地区转移,以期利用西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原料和劳动力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二次创业”。山东“双星”、江苏“森达”、浙江“富帮”等企业或直接在四川、重庆、甘肃、内蒙等地投资设厂,或与西部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或重点加强了在西部市场的营销力度。

  著名经济学家林凌认为,鞋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贸易问题。目前中国鞋包括四川鞋在内2005年出口60亿双,出口贸易额达171亿美元,分别占了世界精品总量的53%和60%,最近欧盟用加征关税的办法限制中国鞋的进口,讨论四川鞋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讨论世界鞋业的贸易。他认为,在

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形势下,东部地区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产业的排挤,成本升高,被迫向国内西部、中部和越南等国家转移,鞋业是首先受到挤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东鞋西移就成了必然趋势,在国内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也将形成垂直分工格局。”

  据悉,目前仅成都地区就有近五分之一的皮鞋企业来自沿海。

  成都尴尬现状

  目前,国内鞋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在广州、温州、泉州和成都,被业界称为“三州一都”,仅成都就约有1500家制鞋企业和800多家配套企业。但中国皮革协会秘书长苏超英介绍说,去年,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制鞋企业18000多家,其中皮鞋生产企业9000多家,四川未被纳入国家统计范围,“四川制鞋企业大多规模较小,销售在500万规模以上的企业才会列入统计之列,国家认可的国内主要制鞋基地仍为浙江、广东和福建。”

  四川省鞋业进出口商会会长刘琼英也认为,四川皮鞋业“分散、不成规模,没有大的品牌,注定外销难做。”某制鞋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成都制鞋业前店后厂、下店上厂的较为普遍,机械化程度低,85%以上的工序靠手工操作。“产销也不均匀,旺季供不应求,淡季停产歇业的情况较为普遍,有的个体户甚至一年也就生产一季,档次不高。”

  据悉,目前国内中西部大多数省市有承接东鞋西移的要求,差不多都提出了迎接转移的口号和措施。国内最大的制鞋企业广东华坚鞋业公司已将在外的第一家万人分厂设在了江西。此外,成都还面临着近邻的咄咄气势。今年2月,争取了4年之久的“中国西部鞋都”落户重庆壁山,成都只分得了“中国女鞋之都”的名号。

  18省市争

蛋糕

  据悉,除了重庆,湖南、江西、内蒙等18个中西部省市区都盯住了“东鞋西移”,都作好了迎接产业转移的准备。

  林凌认为,“东鞋西移”移到哪里,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逐利的规律看,都逃不过“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配套成本小于或等于沿海”这一条铁律,哪里符合这一铁律就往哪里转移。比较来看,成都的配套成本、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唯一的问题是运输成本较高,但总体成本将小于或等于沿海,特别是有“中国女鞋之都”的品牌,成都还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

  林凌指出,要做好承接“东鞋西移”,应当将目前当地企业能扩大规模的要扩大规模,原为小作坊的要向工厂转变,原为家族式工厂的要逐步向现代工厂转变,原为手工生产的要逐步向流水生产线转变。同时,应大力构建四川的鞋业出口主渠道,加强中国女鞋之都与国家著名鞋业协会和鞋商的联系。

  欧洲鞋业采购联盟主席葛斯吉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企业走出去,遭遇

反倾销时,除了费时费事的法律讼诉渠道,保证质量、价格具有竞争力和按合同及时交货也是最为关键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