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和谐社会”增添长期牛市动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 00:47 中国证券报

  日前,备受瞩目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市场各方均对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予了高度关注。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指明了方向,对宏观经济以及证券市场都将带来长期、深远的影响,长期牛市呼之欲出,牛市的持续时间可能大大超出市场预期,中国股市的最终目标可能在2000点以上。在此背景下,宜关注内生性、外延型、交易性三大投资机会。

  从整体上看,构建“和谐社会”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指明了方向,对宏观经济以及证券市场都将带来长期、深远的影响,长期牛市呼之欲出,且持续时间将大大超出市场预期。

  可以预见的是,在“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经济依然保持稳健增长。伴随而来的是资产价格上升和产能的迅速扩张,证券市场将得到快速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将会在较长的时期内牢记资源的重要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紧迫性,“和谐社会”有望成为未来若干年的趋势。因此,在国内外经济政策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幅度有可能继续高于市场预期;然而在“奥运”效应的推动下和经济运行“惯性”作用下,我国经济仍将高速运行,这种状况将会持续到2010年,证券市场牛市的持续时间将大大超过市场预期。

  从“以人为本”的观点来看,纵观上世纪后50年和本世纪前50年,我国的人口负担系数,呈现出一个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而谷底将在今后的二十年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2010年前后,人口负担系数将会降到最低点,这为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之后人口负担系数将开始逐步上升,但仍将维持在50%以下,这意味着“人口红利”继续存在,不过2020年之后将逐步收窄。到2030年前后,人口负担系数回升到50%以上,人口机会窗口将开始关闭。从劳动力增长状况也可得出类似结论。根据国内外部分学者的测算,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将在2010年左右稳定下来,2015年左右达到顶峰,2022年开始下降,总人口则将在2030年左右到达顶峰。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中国的个人主要收入与消费随年龄增长的模式与美国类似,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消费将逐渐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随着婴儿潮人口的增长速度放缓,整个社会对资本积累的需求将会逐步放缓,而当这一人口群体逐步进入其消费高峰阶段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日益增强。在强劲的内生性消费需求拉动下,未来五到十年可能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判断,在“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持续到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也有可能迎来如美国华尔街10年牛市一样的长期牛市。

  由于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资产注入、重组等外延式增长和自主创新等利好因素,我国正处于牛市的“起步阶段”。我们认为,导致中国资产估值长期折价的因素已经逐渐消除,而成长性溢价正在日益体现。对中国经济长期高速稳定增长信心的确立、对中国企业公司治理和盈利能力预期的改善,正在使国内外的投资者持续提高中国资产的估值,“中国牛市”的预期实际上已经明确。

  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持续性的疑虑是导致中国资产历史上呈现制度性折价主要原因之一。而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在防止经济过热的同时保证了经济平稳高速运行,并未导致经济快速回落和通货紧缩,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进行恰当的宏观调控。2006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复苏趋势明显,即使因复苏速度较快而导致国家可能采取一些紧缩政策,但主要目的应在于促进经济结构性调整、保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我们判断未来的经济增长状况仍将相对乐观。这些现象使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和主要行业景气运行趋势的判断从强烈的周期性预期转变为强烈的平稳高速增长预期,事实上大幅降低了投资者对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的预期以及对国家风险溢价的要求,并增强其长期持股信心。同时,修正后的经济数据也显示中国经济具有更高的潜在增速与较预期更良好的结构,事实上提高了投资者关于中国经济和企业盈利长期增速的预期。

  同时,中央银行在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预计2006年四季度人民币升值呈现加速趋势。人民币升值有强烈的预期,流动性过剩局面就不会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股市并不缺乏资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