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提高数据精度 导航宏观调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 02:48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刘晓忠

  近年来,人们对统计数据精准性的质疑有水漫金山之势。先是对CPI数据的质疑,后就全国GDP增长率与各地区GDP增长率加总后的不一致性提出疑问等等。最近以来,一场关于中国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高低的争论十分热烈。这一争端起源于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合伙人单伟建在《远东经济评论》和《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世界银行的中国幻觉》的文章,该文对世界银行今年5月发表的《中国经济季报》中有关中国企业平均资本回报率达到15%的数据提出质疑。随后文章的执笔人之一高路易对此进行了回应。这场争论不断升温,日前,北京大学宋国青教授等一些国内学者和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罗奇也相继参与其中。

  关于中国企业的净资本收益率,是世界银行给出的数据接近真实,还是单伟建测度的约为9%更接近实际?笔者认为,把这场争论最重要的含义并非争论事件的本身,而是事件本身所引申出来的更多深层含义。

  首先,收益率数据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前

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工具。倘若世界银行的数据是接近实际的,那么
中国经济
就不能称为过热。换个角度说,在如此高的投资收益率下,企业自有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重要很大,用信贷政策并不能完全有效控制住企业所需的投资资金。要控制投资增长,还需要对企业的利润分配问题进行调节。倘若9%的数据更接近于事实,那么本次投资过热的资金来源信贷仍然占主流,用信贷政策来切断投资资金的来源则是有效的。

  显然,上述两个结论都存在可以反驳的证据。一方面,世界银行的数据存在许多疑点。除单伟建指出的,世行数据是税前利润和“补贴收入”等多估因素外,笔者认为还有一些因素值得注意:一是中国企业上游压、下游挤的形势对利润形成了较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投资回报率仍然保持如此高确实显得有些怪异。一是从中国企业利润分布的结构型特征看,这种基于总量的企业平均净资本收益率实际上隐藏了更为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利润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垄断或准

垄断行业,大多数行业近年来的净资本回报率呈现出了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近年来上市公司财报上也可以得到印证。而垄断和准垄断行业的高利润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其他行业挤占所形成的利润,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净资本收益率状况。同时,有关研究显示,中国规模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呈现出亏损面不断扩大且数量逐渐下降的趋势,如1999年中国有3160万个体户,而到2004年已下降到2350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中国企业净资本回报率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另外,中国企业发展模式仍然是粗放型的,利润的增长主要靠的是投入而非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这种增长方式本身难以支撑企业整体的高净资本收益率。

  另一方面,单伟建的结论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笔者认为,中国的许多投资,如地方政府和准地方政府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不高,且银行贷款的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大企业和带有垄断性的企业,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企业净资本回报率并不能说明当前信贷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这场争论还引伸出一个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即生产要素价格的管制问题和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问题。不论中国企业的净资本收益率是15%还是9%,都是建立在低要素价格和低劳动力货币工资以及低社保、医疗和福利水平的基础之上。在这种要素价格扭曲的情况下,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并不能够完全反映投资的真实收益。因此,这次关于中国企业净资本回报率的争论,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中国需要在更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上进行改革突破,以保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最后,这场争论再一次表明精准统计数据的重要性,统计数据越准确,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就越强,决策就越有效。当然,中国的问题较为复杂,宏观经济运行掺杂了更多的转型因素,从这个角度上看,统计数据只能是政策制定重要的参考,但即便如此,统计数据的精准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