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1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埃德蒙德·费尔普斯

  (Edmund S Phelps)■人物

  如果说经济学家可以分为学院派、政府派与公司派,那么,埃德蒙德·费尔普斯就属于最典型的学院派人物了。到目前为止,在他与经济学有关的学习、研究、教学生涯中,美国最顶尖的几所传统名校的学风与研究精神,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之路。而他与好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间亦师亦友的合作交往关系,更成为美国经济界一段段让人饶有兴趣的佳话。

  1933年夏,时值美国经济大萧条尾声,费尔普斯出生于钢铁之城芝加哥市。他的父亲是学经济的,母亲是学家政管理的。父母茶余饭后谈到的财经话题,是他最爱听的故事。童年的费尔普斯种种特殊的偏好,预示着这个聪明孩子是为经济学而生的。1951年,18岁的费尔普斯进入阿姆赫斯特(Amherst)学院读大学,1955年毕业并获文学士学位。

  随后,耶鲁大学成为他研究生学习的新起点。在那里,他受到经济学大师詹姆斯·托宾教授(1981年诺奖得主)和托马斯·谢林(2005年诺奖得主)的悉心教诲,并深受感染。最终,他的博士论文构思于托宾的一个猜想———需求变动比成本变动使价格变化和产量变化间的线性关系更强,以及

房地产能够作为判断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的风向标。

  1959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费尔普斯在兰德(Rand)公司开始了第一份工作———为空军效力。然而,内心的学术情愫呼唤他不久即重返校园。1960年他回到耶鲁大学,在考勒斯经济学研究基金会开始了边研究边教学的生活。5年半内,他度过了研究生涯中最具特色的阶段。

  这一时期,他从事的日后久负盛名的研究,包括了“黄金法则”、Ramsey模型的拓展等。1962年至1963年,他应邀访问麻省理工学院,与保罗·萨缪尔森(1970年诺奖得主)进行了让双方都难以忘怀的长谈。这一年被保罗·萨缪尔森称为“黄金一年”。而此时的费尔普斯虽已享誉世界,但在名家如林的耶鲁大学,却一直吝啬给予他终身教授的头衔。

  1966年,费尔普斯转道宾西法尼亚大学。1969年至1970年,他在斯坦福的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遇到了阿马替亚·森(1998年诺奖得主),后者给予他的启发使他对经济公正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1971年,他加盟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在那里一呆就是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他邂逅了来自巴黎的蒙特多,1974年两人结为伉俪。

  此后,费尔普斯进入学术高产期。他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工作首推重整凯恩斯主义。从1982年起,他任哥伦比亚大学麦克维卡(McVickar)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此后历任美国

财政部、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的顾问。从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早期,费尔普斯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欧洲作访问与研究中度过的。

  费尔普斯在1981年获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选为美国经济学会杰出院士,并任该会副会长。他还身兼计量经济学学会、美国社会科学院、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评论》编委等职。

  费尔普斯教授还是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包括其母校阿姆赫斯特学院(1985)、德国曼海姆(Mannheim)大学(2001)、罗马第二(Tor Vergata)大学(2001)、葡萄牙里斯本诺亚(Nova de Lisboa)大学(2003)、法国巴黎黛尔菲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 Dauphine)(2004)和冰岛大学(2004)。2004年,他获邀出任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并出席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

  费尔普斯与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系可以溯源到1990年。在当时的角逐中,作为当年最有希望的候选人之一,他赢得了60票中的6票,屈居第二位,与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失之交臂。此后,每次桂冠落定前,他的名字都会牵动经济学界的神思。此次获奖可以说是众望所归,而费尔普斯的学问确实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