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汇丰跻身全球顶级投行的努力受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7日 18:12 新浪财经
汇丰跻身全球顶级投行的努力受挫

  

  2004年圣诞前夕,汇丰控股(HSBC Holdings PLC)新投行部门的联席主管杜绍基(John Studzinski)曾向他的银行家们强调,他们要不断捕捉大交易,使汇丰跻身于全球顶级投行之列。

  然而在不到两年后,汇丰的雄心壮志已逐渐消退。杜绍基以及经他聘用的很多高级银行家先后离职,汇丰的投行业务也始终徘徊在低端领域。与此同时,来势凶猛的几家顶级投行却正在从汇丰及其他传统银行的手中抢夺业务。

  从汇丰的困境中不难看出,全球银行业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华尔街大资金、高风险的运作风气正迫使传统银行加入新兴领域的竞争。很多大银行相互兼并,组建了可提供公司贷款、消费者贷款和现金管理等一系列一般银行业务的跨国机构。如今此类服务随处可见,所产生的利润也微不足道。所以汇丰等很多传统银行都纷纷寻找新的收入来源,而它们普遍将焦点放在了投行。

  与此同时,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林(Merrill Lynch)、瑞士信贷集团(Credit Suisse Group)和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等知名投行正在进军海外利润丰厚的市场,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都成为他们的关注重点。“我们的很多竞争对手,包括欧洲和美国的银行已经不知不觉地潜入了汇丰的领地,”汇丰投行和资本市场部另外一位联席主管欧智华(Stuart Gulliver)在5月份对投资者说。“在中东、亚太,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他们对中国业务更是狂热。”

  汇丰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大张旗鼓地争取大交易,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宽严格的贷款标准或者摆脱预算的束缚聘用更多有识之士,结果,汇丰赶超顶级投行的愿望最终受挫。由于该行在高风险融资等客户急需的业务上畏首畏尾,新组建的并购咨询队伍也未能找到用武之地。当成本上升而并购和咨询业务未能同步增长时,汇丰开始收缩阵地。

  在汇丰控股141年的发展中,它庞大的全球网络从来无庸置疑。1865年,为帮助欧洲、中国和印度间的贸易融资,苏格兰一家海运公司的总管托马斯•萨瑟兰(Thomas Sutherland)在香港成立了汇丰,很快,汇丰的银行业务就如同大英帝国的版图一样迅猛扩张。目前,该行的企业贷款和理财服务,以及消费者贷款、信用卡等业务已经遍及76个国家和地区。

  但在2003年,汇丰的全球化优势受到了严峻挑战,董事长庞约翰(Sir John Bond)开始推动汇丰进军投行领域--为企业并购提供咨询,承销股票和债券,发行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在45年的汇丰经历以及他两鬓的白发为庞约翰赋予了特别的贵族气质,一个雄伟计划很快在他手中敲定:为期五年的投资银行扩张计划和前两年至少8亿美元的预算。

  为了推行他的发展大计,庞约翰请来了曾经担任摩根士丹利欧洲投行业务主管的杜绍基。庞约翰在宣布这一任命时承认,汇丰很少从外部聘请高层管理人。但他说杜绍基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新投行部门就由50岁的杜绍基和在汇丰效力26年、熟谙汇丰成本控制体系的欧智华共同掌管。欧智华此前曾掌管汇丰的亚洲交易业务。

  但杜绍基与欧智华的组合并不匹配。一直活跃在伦敦社会和英国慈善机构的杜绍基在今年初选择了萨尔兹堡利物浦斯康城堡庆祝自己的生日,这里曾经是电影《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中冯特拉普(von Trapp)一家的府宅。由他本人创办的一家艺术基金会还专门为此创作一个合唱作品,并在附近的一家教堂进行了表演。这个作品被描述为“对我们生命中无处不在的天使的默祷。”

  而现年47岁的欧智华则对摇滚乐队U2和Santana情有独衷。他一直以雷厉风行的个性着称。他最近正在读一本英国军官写的书,书名是“交战法则:冲突中的生活”(Rules of Engagement: A Life in Conflict)。

  杜绍基主要掌管并购和咨询业务以及股票和债券承销业务。欧智华则负责拓展销售和交易业务,以及增强汇丰为企业提供衍生品及其他特别专用金融产品的能力。

  起初,他们都是一掷千金,特别是在杜绍基从竞争对手中挖人组建投行队伍的时候就更是如此。2004年3月,杜绍基从瑞士信贷集团请来了一位欧洲科技业投行人士。次月,他又从瑞士信贷和高盛挖走了几位跟踪消费者和零售行业的银行家。7月,从Lazard Freres聘请了专注于医疗保险行业的银行家。

  杜绍基在这两年中屡屡兑现了当初对银行家们的奖金承诺,这在年度奖通常与业绩表现挂钩的投行业并不常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杜绍基和欧智华为汇丰增聘了2,000多人。

  2004年底,杜绍基,欧智华以及庞约翰在召开投行人士聚会时信心十足。聚会的录像带显示,庞约翰举起酒杯,对投行人士们说,他对建立一个优质的投行及市场业务“绝对有信心”。他补充说,我不在乎我们实现目标的速度,只要我们的方向正确就好。

  欧智华颇有自信地暗示,花旗(Citigroup)正面临众多监管问题,汇丰很可能成为受益者。他开玩笑说,花旗付工资可能都要成问题了。

  但汇丰并未如愿以偿地赢得太多交易。市场数据供应商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以交易价值排名,汇丰2004年在全球并购咨询排行榜上仅排到第16名。与此同时,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让这家投行的成本较上年同期猛增32%,达到58亿美元。

  据知情人士称,尽管欧智华最初也对支出不屑一顾,但慢慢地却开始对费用的上升感到不满。汇丰的一位前高级雇员表示,欧智华私下里曾经对人抱怨过杜绍基的战略以及公司的支出规模。欧智华和杜绍基均拒绝就此置评。

  在他自己的业务范围内,欧智华开始紧缩开支。例如,咨询公司A.T. Kearney曾经为汇丰列出了长达200页的股票业务扩张计划。但欧智华主张砍掉其中的30%。

  与此同时,汇丰在有助于带来并购业务的其他领域也毫无建树。随着私人资本投资之风日益盛行,以高收益债券或垃圾债券作担保的杠杆融资受到了客户的广泛青睐。但汇丰却未能很快建立业务团队。据知情人士称,汇丰对高风险债券感到担心,并且想组建一个经验丰富的队伍,对成本增加的担忧使人才招聘决策一拖再拖。很多汇丰投行人士向内部寻求安排杠杆融资交易方面的帮助时,得到的答 却是,耐心一点。今年春季,汇丰最终从摩根士丹利挖走了两位专于杠杆融资的投行人士。

  一些新来的并购银行家发现,汇丰的贷款程序也导致公司业务进展缓慢,并将他们置于不利地位。据一位前管理人士称,在汇丰,银行家们办理业务前必须填写一个表格,把它发给位于伦敦Canary Wharf金融区的总部信贷部。但业内的通常做法是,投行人士在安排交易融资时要亲自向信贷委员会提出申请,这个委员会一般都熟悉投行业务,并且能够迅速作出决定。汇丰发言人皮埃尔•戈德(Pierre Goad)表示,我们把独立信贷部门看作我们的优势,而不是弱点。

  一些新聘的投行人士还经常因为工作间狭窄而产生摩擦,汇丰的工作空间一贯相对小小,员工很少拥有独立的办公间。这些年薪几百万的银行家有时候就连打一个私人电话都要去会议室。

  另外,在汇丰内部,新的投行人士与每个国家能够为他们提供珍贵的当地信息及介绍的传统银行家合作并不愉快。一位曾经在汇丰供职的银行家说,管理层发现杜绍基与汇丰亚太业务总监迈克•史密斯(Mike Smith)之间关系非常紧张。这位人士称,史密斯感觉杜绍基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他的权限。杜绍基通过发言人表示拒绝就此置评。

  2005年中期,对投行子公司成本不断增长的担忧迫使该行采取了行动。上半年该子公司运营利润总额仅较上年同期增长3.6%,但成本却再增24%,达到33.2亿美元。该子公司税前利润下降了18%。

  汇丰首席执行长葛霖(Stephen Green)开始对新增支出严加控制。据知情人士称,他开始亲自审核投行部门的人员招聘,一部分职位被搁置。葛霖通过发言人表示拒绝就此置评。

  2005年8月1日,庞约翰和葛霖意外宣布用于组建投行部门的大部分支出均已到位。“因此未来的成本增长将有所下降,”庞约翰在一份致投资者的报告中称。而这时该行高调推出的投行业务5年计划才刚刚执行了两年。2005年的研发预算被砍掉3,500万美元,至1.65亿美元,削减幅度达到17%。庞约翰拒绝就此置评。

  11月,庞约翰宣布将于次年5月退休,因为他马上就要步入65岁。庞约翰的退休计划由来已久,应早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但这却使杜绍基失去了高级管理层中一个最坚实的支持者。葛霖接过了庞约翰的董事长职位。

  2月,杜绍基被卸下多项管理职责,转交欧智华处理。5月,杜绍基宣布将于9月离职,转投纽约私人资本运营公司Blackstone Group担任并购顾问。他在当时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里没有戏剧化的结局,也没有亚瑟•米勒(Arthur Miller)时刻,这不是《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

  上个月,杜绍基在伦敦有175年历史的嘉里克文学俱乐部(Garrick Club)举办了自己的告别晚会,并获得多位汇丰管理人士的捧场。本周,他在20层的办公室被改装成了会议室。

  其他经杜绍基聘任的投行人士也纷纷离职。在投行部门大张旗鼓扩张的过程中增聘的很多电信、零售和科技行业银行家均已离开。不过汇丰对此泰然自若。欧智华表示,“这段时间里,高盛有多少人离职?又有多少人离开摩根士丹利?这对企业来说很正常。”

  汇丰最近担任了几项大型并购交易的顾问,但主要起辅助作用,只提供额外资金。例如,它是为米塔尔(Mittal Steel Co. NV)收购阿赛洛(Arcelor SA)提供咨询的6家银行顾问团成员之一。该交易价值300亿美元,这也帮助提高了汇丰在Dealogic投行排行榜中的名次。在今年前9个月的排名中,汇丰上升到第13位。不过高盛担任了该交易的牵头顾问,其他低级别顾问的收入远远比高盛少得多。

  2006上半年财年,受衍生产品销售额增长的推动,该子公司税前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7%,至31.4亿美元。欧智华说,这说明作为该子公司目前的唯一主管,他的路线是正确的。“我的职责一直是做一些对汇丰有益的事情,”他说。

  Carrick Mollenkamp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供稿并保留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