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国内油价改革之路仍很长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 05:33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林威 尽管现在面临与年初相同的判断难题:国际油价向上还是向下,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在3月底起步后,经过两次小步前进,目前已经接近阶段性目标。 今年初,此间观察家曾指出,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国际油价可能会处于一年中比较低的水平,这将是改革方案借市场之力择机推出的好时机。事实上,决策部门在国际油价骤降20%之后的第四季度,已经比年初更有把握实现改革的阶段性目标。 从日前中石化高层的表态可以看出,油价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消除国内炼油板块的政策性亏损。具体做法是引入“原油成本法”,即在原油及炼油成本基础上加适当利润从而形成成品油价格。 据测算,如果新的“原油成本法”现在可以推出,与目前中石化执行的成品油出厂价57-58美元相比,中石化成品油出厂价仍比新的“原油成本法”的定价每吨低900-1300元人民币,更比国际成品油价格每吨低2000-2500元。 中石化高层认为“原油成本法”可实现双赢,一方面可使国内炼油板块不亏损,另一方面可保障消费者不会成为国际成品油高价转嫁的对象。 事实上,这个思路在3月底的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中已表达得很清楚。石油产业链、下游消费者以及政府决策部门之间也试图借此建立一个新的平衡:解决炼油板块亏损问题,下游消费者则要为此支付更高的成本,但同时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将会得到政府的补贴,而政府从产生高额利润的石油行业上游征收特别收益金。 不过,这个阶段性目标是“解决问题”式的政策,所解决的问题是高油价而导致的利益扭曲。 但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首先是原油进口成本问题。如何尽可能地降低采购成本是个问题,尽管原油进口成本的降低可以搭上人民币升值的顺风车,尽管中石化称该公司实现平均采购价格低于市价,去年因此节约22亿美元,但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又如何呢? 炼油成本的降低是始终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另外,多少利润才算是“合理”呢?合理的垄断利润是否会降低炼油企业的竞争力呢?这些依然是问题。 所以,市场化的改革仍是下一步的目标。对于国内炼油板块来说,从不亏到具有国际性的竞争力才是发展的目标。因为市场化的国际成品油价格完全有可能降低进入国内市场的门槛。 今年底,我国将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此后,国内垄断的炼油市场结构将直接受到进口成品油的冲击。 而对于政府来说,今后真正要解决的不是简单地调节价格的高低,而是对石油市场的培育,让市场发现价格,炼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这将注定油价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