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福利水平低制约国家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 04:3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刘晓忠

  日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由去年的第48位下降到了当前的第54位。

  事实上,在各种不同的国家竞争力排名中,北欧和中欧等高福利国家的排名基本上都位列前茅;这理应引起国人对竞争力的反思。一直以来,国内和国际上存在一种普遍的说法,认为欧洲国家较高的工资和福利水平阻碍了该地区经济发展,削减福利水平是提振该地区经济活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等北欧国家和瑞士、卢森堡等中欧国家并没有因为种种争议,就放弃一直以来奉行的高工资、高福利的发展模式。有意思的是,它们在各种各样的国家竞争力排名中的位次相当稳定。

  笔者认为,北欧和中欧现象反映了高福利与国家经济社会的综合竞争力是完全能达到和谐统一和相互促进的,配套制度齐全的高福利体系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北欧和中欧等高福利国家的竞争力水平看,高福利并没有影响这些国家在科学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司的研发投入和

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的竞争力,相反这些国家的科研发展水平仍处于世界先进和发达水平,国家财政也都有盈余,没有产生财政赤字。高福利和较高的居民生活水准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劳动者创新进取的精神,从而提高了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水平。

  对中国来说,通过国家参与,投入了大量的低价资源,保证了

中国经济多年来9%以上的增长,但这种经济的增长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有效转化为社会的发展。有关研究显示,中国经济增长10%所带来的发展率仅为0.46%,即多年来中国经济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有相当多数是“借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向国外借,中国经济的较快增长,主要来自于投资和出口;另一方面是向子孙后代借,与中国经济的较快增长同步的是惊人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速度。因此,建立在这种粗放式增长基础上的经济也是难以持续的。上述现象可以部分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原因。

  从财政体制和社会保障看,国内现有的制度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争力。中国财政体制目前正由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特别是最近以来,全民低保和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方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笔者认为,现有的改革力度仍然不大,财政体制转型的力度还比较有限。

  首先,不论是社保,还是医保,中国不仅可以做到低保和小病保障,而且完全可以建立较高保障层次的社保医保体系。这其中,许多人忽视了一个可以动用的庞大的资源———国企利润。不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所有制角度,要求国企利润为全民社保医保提供资金不仅合法而且也合理,是所有人向国企正当分享经营成果的权利。而目前似乎对国企利润的经营预算管理并没有这项安排,令人遗憾。

  其次,经济增长概念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念相混淆也制约了财政体制的转型。当前,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经济增长只是手段,它自身不能等同于增长的目的,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为经济增长质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社会福利的改进,这才是增长的真正目的。

  从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增加社保医保的投入,不仅是缓解中国经济内部失衡的关键措施之一,同时也是改善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如把国企利润作为发展中国全民社保福利体系的重要资金来源,不仅能够改善中国当前软环境投入不足的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准,增加居民的幸福感,而且也便于对国企经营层的考核,对完善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是有益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