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唐震斌:存款准备金率年内仍有望上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6日 06:13 中国证券报

  中国民族证券 唐震斌

  可以说,前期宏观调控取得一定的成绩。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行政调控的效果不稳定,反复性很强,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2004年以来的经济运行态势和宏观调控实践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尽管近两个月的经济金融数据有所好转,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很可能只是暂时的调整,很多实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目前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决定了我国宏观调控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能只靠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还必须适当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打出宏观调控的“组合拳”。

  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释放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当前我国的一系列经济问题都与人民币汇率有关,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弹性,适当发挥汇率在实现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独特作用。放宽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后,有助于培育外汇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充分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外汇投机资金的风险成本,抑制其投机炒作,拓宽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范围。

  进一步收紧市场流动性,加强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抑制货币供给。目前我国经济中的流动性依然充足,央行要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防止投资反弹。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是一种日常手段,央行可以继续采取发行定向票据、延长央票期限、向四大行发行定向融资券等措施加大流动性回笼力度,将一部分流动性“雪藏”起来。不过,公开市场业务基本只能对冲到期的资金,难有大的作为。而且发行央行票据的数量和进度还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购买意愿,使央行的调控行为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目前一年期央行票据的利率为2.8%左右,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利率是1.89%,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成本显然更低。在当前流动性相当充裕的情况下,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再是一剂“猛药”,仅属于“适量微调”。因此,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成为今后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常备工具,年内有可能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对新增流动性,则需主要依靠小幅、多次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深度”冻结部分流动性,效果更明显。另外,目前一年期央行票据的利率为2.8%左右,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利率是1.89%,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成本显然更低。在当前流动性相当充裕的情况下,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再是一剂“猛药”,仅属于“适量微调”。因此,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成为今后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常备工具,年内有可能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988-1998年之间,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3%,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为8.5%,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继续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从需求方对贷款总量进行调控。当前,导致信贷和投资过快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低利率政策。在前8个月新增贷款已经超过2.5万亿元的情况下,今后4个月的信贷控制难度很大。年内有必要继续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从需求方对贷款总量进行调控,努力把贷款增速控制在15%左右,使得年内新增贷款不超过3万亿元。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市场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有了较大提高,一旦提高存贷款利率,新借贷款和以往贷款的利息成本都会提高,能较好地抑制信贷、投资膨胀。只有将数量型与价格型紧缩工具双管齐下,形成政策累加效应,向市场传递明确的紧缩信号,才能切实提高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

  通过“窗口指导”,加强政策引导。央行可能会通过“窗口指导”,强化资本约束,提醒各家商业银行注意贷款投放进度,优化贷款结构,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扩大中小企业贷款和消费信贷,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停止对地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等。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改革干部考核制度,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要从建立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适当限制政府公共权力,确保政令畅通,纠正由于行政传导机制扭曲造成的利益错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严格审查各类拟建项目,适当控制重大项目的开工节奏,继续加强对前期过热行业的调控,可考虑开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通过实行差别税率,控制过剩领域的非理性扩张,防止新建项目和在建规模过大。

  应加强各项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将货币政策与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预调和微调,着力于结构调整,减少以至停止长期建设型国债的发放,加大对

房地产市场的综合整治力度,刺激国内居民消费,切实规范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形成调控合力,将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共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