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虎视基金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04:31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记者易水

  华夏基金和中信基金一旦整合成功,新公司将成为中国基金业的巨无霸。这不只是针对现有规模,更多的是基于中信系在行业内的雄心壮志。

  在投行业务上,中信证券目前已与中金并驾齐驱,高端投行业务优势日益明显,继
当年长江电力大单一鸣惊人后,今年上半年,中信担任中国银行A股发行的主承销商,成功募集近20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证券历史上最大一单IPO项目。在经纪业务上,中信证券连续整合华夏证券、金通证券、中信万通,中信营业部终端进一步扩张。而巨资收购华夏基金,可以理解为是中信系在买方业务的突破。

  在逐步剥离自营业务后,中信系向基金行业的扩张,意味着公司做大资产管理业务的方向。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完整的

证券集团,除了高端投行业务和经纪收入外,离不开大规模的综合资产管理业务,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端
理财
客户平台。

  从数据上看,今年二季度报告显示,在管理基金规模方面,华夏基金以382.13亿元的基金规模排名全行业第三,中信基金以52.22亿元的规模排名第28,两者如果合并,基金规模达到434亿元,离南方基金与易方达基金已相当接近。由于华夏和中信的优势在于

股票基金产品,从管理费收入看,华夏基金管理费收入达到1.4亿,而中信基金是4121万,两者合计1.81亿,已居业内第二。

  与其他基金公司相比,中信系的背景和在证券行业的经验优势已不用多言,而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中信系得以在基金业后发先至,这无疑将给其他基金公司带来更大的冲击,给了其他实力集团更多的启示。与之类似,瑞银集团在收购中融基金后,新成立的国投瑞银基金表现非常积极。很多与之类似的集团,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都在不遗余力地四处试图收购。

  虽然历经8年变迁,但中国基金业的品牌建设似乎远未完成,不少基金公司今年一战成名,而投资者更热衷于购买这些具有短期高额收益的基金公司产品,而一些老牌基金公司产品却发行困难。这意味着中国基金行业目前的门槛并不高,基于品牌的资源并不可靠,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机构通过并购进入基金行业的可行性相当大。

  如何应对大机构、外资巨头的挑战,建产自己可持续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中国现有基金公司必须思考的问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