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华平收购山东中轩之后:原胶行业五胡乱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 00:2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杨颢

  上海报道

  近日,有消息传出,美国私人资本运营公司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Warburg Pincus LLC)连同中国的一位投资者杠杆收购了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黄原胶生产供应商——山东中轩股份有限公司——98%股权。

  这也是继GAP收购好孩子之后国内第二起杠杆收购事件。

  对此,中轩股份与投资方均三缄其口。而一位接近中轩高层的人士向记者证实了此事:“中轩确实早在两三个月前被美国一家公司收购了。”

  在国内黄原胶行业,外资身影频频闪现,并开始形成主导力量。“到目前为止,国内生产黄原胶的主要企业几乎都被外资收购了。”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副院长苏理告诉记者。

  产业缩影

  据有关人士介绍,中轩的前身是临淄酒厂,1992年改制后成立中轩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外合资企业,一家香港公司作为外资方进入,董事长为周福禄。成立伊始,中轩主打的仍是白酒牌,其产品为“三蕉叶”、“蒲公酒”。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调整酒类产品消费税,以生产低档酒为主的山东白酒行业受到巨大影响。中轩是较早调整产业结构的白酒企业。1992年,中轩与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合作,生产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黄原胶产品。

  黄原胶是以淀粉或水解糖等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得到的一种高科技产品,是目前功能最全、用途最广的微生物多糖,作为乳化剂、稳定剂、增稠剂、悬浮剂、增粘剂、分散剂广泛用于食品、石油、日化、造纸、医药等二十多个行业,在食品发酵产品里用途仅次于柠檬酸。

  经过10年发展,中轩黄原胶生产规模达到2万吨,仅次于美国斯比凯可公司(CP Kelco),名气也远远超过自己的主业白酒。

  “中轩这种做黄原胶很成功的企业,利润非常丰厚。”一位熟悉中轩的人士透露,中轩职工1000人,但凭借黄原胶业务仅去年就创造税后利润2.2亿元,职工收入都很高,甚至连保卫科干部开的都是奔驰。

  正是高额利润回报吸引了投资者的眼光。

  据悉,此次联合华平创投收购的另一国内投资者名为史正富。资料显示,史正富曾

留学美国,1995年回国在一家投资公司担任总裁。现为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同华投资公司董事长。

  事实上,同华投资很早就介入到中轩股份中去。几年前,由于看到了黄原胶的巨大前景,史正富和风险投资玩家刘亚东等共同投资了中轩股份。5年里中轩净资产成长了近十倍,史正富等获得丰厚回报,也成为其一个成功的投资案例。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华平创投也在去年之前就已经参股中轩,大约占14%左右的股份。

  “整个发酵行业利润都很高,黄原胶是代表,华平这种投资公司正是看准这一点,才想从参股到最后的控股收购。”上述熟悉中轩的人士认为。

  对于杠杆收购,一贯低调的周福禄不置可否,并拒绝透露任何信息,一切以“不清楚”为答。因此收购的具体金额仍不得而知。不过,业内人士均认为,由于企业效益优良,溢价收购是肯定的。

  易凯资本首席执行官王冉曾介绍,进行杠杆收购的企业应具备三个特点:最重要的要有健康充足的现金流;第二是业务处于成熟阶段;第三是应为行业中的佼佼者,比如位列前5名的公司。中轩无疑符合这几个条件。王冉曾曾帮助好孩子成功实现杠杆收购。

  一般而言,杠杆收购中管理层会得到一定股份。对此,周福禄只表示,管理团队不变,外资方不会派管理人员进入。同时,他承认,此次收购的原因之一是为企业未来发展获取资金支持。

  外资涌动

  就在华平创投收购中轩同时,国内排名第二的黄原胶生产企业山东金粟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被斯比凯可公司收购。

  而早在今年2月,美国

化工企业胡伯公司( J.M.Huber)收购了另一家生产黄原胶的山东金小米生物产品公司。

  上世纪末,有科学家曾预言:21世纪将是多糖的时代。一些来源于不同微生物的能产生某些特殊性质的新型微生物多糖胶也已不断问世,然而黄原胶却是惟一已在食品、工业、医药、油田等许多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具有重大商业价值的微生物多糖。黄原胶自20世纪60年代由斯比凯可投入工业化生产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国际上对于黄原胶的需求每年以7%-8%的速度逐年增加。

  国内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黄原胶研发,到2000年底,我国已有十多家黄原胶生产企业,但很多企业因多种原因难以达到设计产量。随着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设计研究院在黄原胶生产技术上的突破,从1990年代开始陆续在省内转让了几家企业,山东省成为黄原胶的主要生产基地,黄原胶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95%以上。

  据悉,山东研发的这项黄原胶技术最大特点是技术含量高,流程短,生产成本低,该技术的投资通常只有国外企业投资的1/3或1/4。

  由于投资低廉带来价格优势,使国内黄原胶企业在全球销售超过了美、法等国,至2004年,中国的黄原胶生产能力已达3万吨,实产1万吨,以出口为主。

  于是,外资身影开始在黄原胶行业涌动。2003年,美国嘉吉公司与山东黄河龙(黄原胶)的合资;2004年,丹麦丹尼斯克公司收购河南天冠80%的股份……而伴随中轩、金粟、金小米与外商的合作,国内前两大黄原胶生产企业也变身外企。

  据苏理介绍,外资收购国内黄原胶企业主要出于三种目的。一种是为了摆脱与中国企业竞争劣势,同时加强行业垄断地位,如世界排名第一的斯比凯可公司收购金粟;一是满足自身消耗,如世界食品配料的领先企业——丹尼斯克收购天冠,以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另外就是为获取该行业巨额的投资回报,如华平创投与同华收购中轩。据悉,中轩这种黄原胶优势企业,其投资回报率可达30%-40%。

  “国内发酵行业里面,单是黄原胶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这很少见。”但作为山东黄原胶技术产业化项目负责人,苏理有些悲哀的是,这个新兴的产业几乎全部改姓“洋”了。

  当时正是因为中国在黄原胶方面的自有研究成果,使国内一大批企业获得了与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的地位,投资回报率远远超过国外对手。但是,在外资凭借雄厚资金的大举收购后,这项获“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重大成果奖的技术已经不再“自主”。

  “这是国家自有技术的流失。”苏理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