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商品期市将迎来新一轮上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 00:33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黄宪奇 李中秋 蒋家华

  5月份以来,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商品期市出现一波较大调整行情。但瑞信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虽然当前调整仍未结束,但之后将迎来新一轮上涨。

  陶冬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软着陆进一步得到确认,宏观调控政策在年底前会暂告一
段落,中国经济将在2007年再次出现反弹,“中国因素”也将再度拉动全球商品需求增加;而届时全球流动性不会出现明显收紧,太多钱追逐增长不够快的可投资商品,注定商品市场最大的牛市概念依然存在。

  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将放缓

  陶冬认为,本轮商品市场调整源于投资者对中美两国经济大幅度下降的担忧。美国经济下半年放缓已无可避免。目前市场关注的是美国各地

房地产市场下滑会否全方位拉低其消费,但陶冬认为这种局面出现的概率不是很大。

  对于

中国经济的判断,陶冬表示,中国7月份的经理人采购指数下降1.7%,是过去18个月以来的最大跌幅。同时,其它几个前瞻性指标都出现或多或少的跌幅;8月份这些指标有所反弹,但仍是今年第二低数字。7月份中国新增贷款规模为1700亿人民币,不足6月份的一半;8月份新增贷款数额是1800亿,银行新增贷款激增局面基本得到遏制。新增贷款规模急剧下降是是中国经济真正软着陆的原因,而由此带来的是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货币发行的回落。

  8月份中国房地产交易量出现回落,陶冬认为,在下半年地方政府换届的关键时期,投资项目将会放缓;另外,美国经济放缓,中国出口也会相应下降。据瑞信预测,四季度中国GDP增长会由二季度的11.3%回落到10%甚至更低,工业生产会从二季度的18.1%回落到15%甚至更低,投资增长可能从二季度的31%回落到19%甚至更低。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软着陆,政策如何演变?陶冬认为,本论政策调控与1995年和2004年的调控都有着本质差别,因为今天不存在太严重的通货膨胀,两年前困扰中国经济的“煤、电、油、运”瓶颈等并未大幅度出现。在此情况下,政府在调控上有很大运作空间。当经济增长,信贷投放和投资增速出现明显回落时,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在年底以前会告一段落,紧缩力度在今年最后三个月会逐步减弱。最终结果2007年中国经济再度出现强劲反弹。

  “中国因素”将再度推高需求

  尽管美国经济增速会较世界其它国家有更大回落,但陶冬认为,全球其它地方经济体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会弥补美国消费失速所带来的下滑。而其中中国贡献将最为突出。轨道交通被陶冬认为是今后五年中国最大投资领域,包括地下和地上交通。

  “九五”时期,中国铁路投资严重不足,铁路运力紧张倒逼铁路投资反弹;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城市地铁投资。陶冬预计,今后五年,中国在铁路、路轨、轨道建设方面的投资将达两兆人民币,相当于世界其它地方过去二十年轨道交通建设的总投资。中国另外一个重要投资领域是输变电设备,中国发电能力在过去五年出现倍增局面,但输电能力严重滞后。陶冬预计,今后六年中国在输变电设备上面的投资可能超过八千亿元人民币。此外,地方政府建设核电站的热情有全面高涨可能。这些“中国因素”的存在,决定着全世界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依然强劲。

  短期真正影响商品市场的是全球流动性的变化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目前美国加息周期已经结束,欧洲还会再升息三到四次,日本利率水平也可能要稍微提高,但总体来讲,这一轮全球流动性正常化的进程已基本结束,但全球流动性并没有出现明显收紧。这意味着商品市场最大的牛市概念—流动性依然充裕。也就是说,商品市场将再次出现太多资金追逐增长不够快的可投资商品的局面。

  陶冬认为,今年5月,投资者风险意识突然从一个极度狂热中滑落,但目前只是跌到中线,随后还有下一轮下跌,而当这种风险意识滑落到低谷时候就是投资者再度入市的机会。

  有色金属供求依旧偏多

  具体到各品种走势,陶冬认为,中国对石油2004年冲击式的需求已经结束,当时需求中最大的是电荒带来的对

柴油发电的需求。当年46%的进口石油用于柴油发电上。随着大批电站的建设,柴油发电急剧下降,煤发电急剧上升。陶冬认为,中国对于石油需求的增长大概在8%到9%之间,和2004年的25%和2005年的30%相比大幅减弱。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石油最紧缺的时候已经过去。

  他认为,随着中、美经济增速的下滑,世界会对需求产生一种恐慌感,由此拉动商品价格下降。但据上述分析,全球范围内铜市场会在相当程度上维持供不应求局面,镍和锌也如此,这不同于石油市场的状况。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有文称,由于铜价太高,输电送材料将由铜转成了铝,但目前铝价不高,氧化铝还在跌,原因是铝市场产能有过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