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审计问责体系亟需转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16日 01:33 中国证券报

  国家审计署近日发布2006年第5号审计公告,公布了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

  北京铁路局1.64亿元建酒店、文化部违规收费过亿元、教育部4771万元考试费未上缴……审计结果的公开发布,使得公众在对审计制度公开透明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产生了某种焦虑与疑惑:为何审计年年有,问题依旧多?

  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在审计本身,而在于审计背后的问责体系建设。

  传统审计问责体系的第一大转型,应是从行政问责转向法律问责。相对于法律问责,行政问责带有太多的弹性或不确定性,容易留有操纵空间。加大法律事后惩戒在审计中的介入,能够起到足够的事前威慑作用。

  

审计问责体系的第二大转型,应该是从组织问责走向个人问责。在审计报告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某某行政部门挪用资金、违规收费”等等。尽管近年来对于个人责任追究的数量在提升,但质量却未有突破———相对动辄数以亿计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一两百人受到追惩远远不够。

  实施全面问责一个最起码的必要条件,就是“法无例外”,即应坚持权力与责任相对应的原则,确保所有相关责任人都受到应有惩处,

  最后,审计问责体系的第三大转型,来自行为问责到后果问责的突破。用公款炒股、考试费不上缴,不过是“行为过错、影响不好”,但按照后果论,其巨大财政款项挪用甚至“失踪”,已经深刻危害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政府运作的有效性,更带来各要害部门违纪违法行为的普遍存在。

  行为问责与后果问责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递进关系。行为问责是前提和基础,是追究责任的一种快速反应方式,而后果问责为进一步的纪律追究和法律追究扫清障碍。

  从行政问责转向法律问责,是问责程度的加深;从组织问责走向个人问责,是问责范围的扩大;行为问责到后果问责的突破,则是问责效率的提升。扭转“审计悖论”需实现问责三大转型,才可能扭转目前审计与问责脱节的困境。(文/毕舸)

  能否先推出“生活负担指数”

  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今后中国将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以及社会和谐指数等一些新的统计内容。

  幸福是什么,估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但即将推行的幸福指数却偏偏要逼着你回答———“你幸福吗?”问题问出来了,但按照我的合理想像,这样的问题通常都不会得到什么乐观的回答,尤其是那些在高

房价、高医疗费、高学费下负重前行的普通人。他们关心的是房价会不会降、医疗腐败能否得到遏制、小孩上学的费用能否降下来……这些问题好像与“幸福指数”无关,但却实实在在是老百姓面临的问题。我想说的是,虚无缥缈的“幸福指数”离百姓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也许只能成为一些地方粉饰“经济发展成就”的工具。如果统计部门真的有心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并希望通过统计数据给决策部门提供参考,那么,请先推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指数,或让现有的一些指数尽量贴近百姓生活实际,好吗?

  比如说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我始终搞不明白的一点就是,统计部门为什么一直把房价排除在统计之外。统计部门的解释是,买房很多时候属投资行为。但常识告诉我们,买房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最大的消费,最大宗的消费都进不了CPI的统计范畴,这样的指数又怎能不跟百姓的实际感受产生巨大差异,又怎能起到为决策部门做参考的作用?此外,在一些最能反映民生的领域,也迫切需要统计部门推出一些生活负担指数,以作为有关部门决策的参考依据。比如说在医疗和教育领域,在医疗和教育费用越来越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今天,统计部门能不能推出“医疗负担指数”和“教育负担指数”,以此来衡量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状态。再比如说在国外已经司空见惯的“税负痛苦指数”,我们的统计部门是不是也能“进口”一下,以此来反映税负的沉重与否,现有的个税起征点是否合理等等。

  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幸福”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种

奢侈品。负重前行的人们,需要的也许并不是一个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的幸福指数,而是切实反映他们生活负担的“生活负担指数”。这一点,统计部门不能不三思。 (文/易其峰)

  热点评议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