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观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 05:52 中国证券报

  樊纲:

  中国需要高投资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储蓄太多、消费太少是导致内外经济失衡的原因。并提出,要通过提高消费、降低储蓄来纠正经济失衡。但在我看来,这些对策在短期内很难奏效。

  中国的消费增长并不慢。中国的消费历来稳定增长,消费的实际增长一直稳定在8%-10%左右,现在则是12%以上,与GDP的增长基本持平。过去几年GDP中消费比例过低、投资比例过高,不是因为消费的增长下降了,而是由于投资增长过快,把消费的比重挤小了。

  此外,收入差距大是加剧投资和消费失衡的重要因素。目前在所有就业人员中,80%是低收入阶层。他们的消费倾向很高,但他们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而中国多数的收入增长都集中到了只占20%高收入群体的手中,平均下来,整体消费倾向很难提高。我们不可能用从20%的人那里征来的税收去补贴80%的人来提高消费,这种补贴办法是不现实的、不可持续的。

  我们的投资当中有许多东西是与消费密切相关的。现在的投资中,超过20%是住房投资。而这部分投资从本质上说是消费。再者,接近30%的投资是基础设施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一大部分属于“公共消费品”。中国正在城市化的初期,需要大量公共消费品的投资。而公共消费品是将来家庭消费增长的基础。

  这意味着什么?不是消费不重要,不是现在不需要采取鼓励消费的政策,中国甚至应该特别鼓励高收入阶层多消费一点。但是从总体上而言,这种政策的效果是有限的,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我们仍然需要保持一定规模的投资增长,20%左右的增长还是需要的。

  汤敏:

  经济失衡源于

  企业与政府高储蓄率

  从表面上看,中国

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是出口顺差和大量外国投资的涌入。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外部经济的不平衡往往是由于内部经济的不平衡所引起的。过高的储蓄率不但支持了高投资率,同时也维持了经常账目下大规模的顺差。

  消费与储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同时解决储蓄过多的问题,消费往往是启而不动。从储蓄的角度看问题,从减少储蓄入手,来刺激消费。这样可能才有所突破,真正起到内外经济平衡的作用。

  一国的储蓄还可以分成三大块:居民储蓄、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并不高。中国居民储蓄率为GDP的16%。美国是4.8%,日本是8.2%,法国是10.8%。

  中国的高储蓄主要是来自企业的高储蓄率。2004年,中国企业的储蓄率高达GDP的20%,较美国、法国等国高出近10个百分点。

  此外,政府储蓄率过高也是造成全社会储蓄过高的原因之一。据统计,2005年,我国政府储蓄占GDP的6%左右;而同期法国只有0.3%,印度为1.5%,美国与日本均为负数,美国为-0.9%、日本为-2.2%。政府的高储蓄率又导致了政府的高投资。

  可见,中国内外经济失衡的本因是由企业与政府的高储蓄率造成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减少储蓄入手来缓解经济的不平衡。可以考虑通过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在国有企业中按利润的三分之一左右分红,上缴国家与地方财政。把这笔资金投入到目前公共支出的短线领域,如教育、卫生、社保、社会安全网、扶贫、环保、节能等。

  中国老百姓不愿意消费的根本原因是后顾之忧太重。为给子女提供教育,为防病、防老,要存大量的钱。如果政府增加了对教育、卫生的投入,老百姓的消费行为也会有所改变。当百姓这些后顾之忧得以缓解后,不敢扩大消费的问题也大体上解决了,促进内需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发展的动力。

  左小蕾:

  中国近期不会发生经济危机

  据路透社报道,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日前给参议员、金融委员会主席希尔彼先生的信中谈到中国问题时认为,不能完全排除

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我们认为,“硬着陆”看法的根据之一,可能是基于中国经济受到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影响而“硬着陆”的判断。最近的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的
房地产
销售已经显著下降22%,商品零售数据同比下降,显示中期变化的制造业订单也在下降。如果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从投资和消费的两方面会对美国经济产生沉重打击,总需求将严重不足,美国经济的硬着陆也是有可能的。美国经济硬着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并不像大洋彼岸那么悲观。中国经济后半年将面对的问题,仍然是经济“过热”。外贸进出口仍然强劲,新增贷款仍然过快,固定资产投资仍然过度,消费也在平稳增长。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都没有放慢的迹象,似乎不必担心经济的硬着陆。而占到GDP近50%的“过度”投资、粗放式的快速“经济”增长,经济能否持续增长才是值得担心的问题。

  ■观点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