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獐子岛 海上资本传奇——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发展札记(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9月04日 02:24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刘宇平

  这里是万顷碧波中的净土

  这里是海上“香格里拉”

  这里保留着原始的纯朴

  这里体现着天然的意境

  这里是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这里是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在39°北纬线划过黄海的那个地方,我们找到了獐子岛———“蓝色的天堂”

  有人说獐子岛得天独厚,靠天吃饭。的确,獐子岛渔业从事的海水养殖产业是自然经济,资源产业,海域资源在其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自然经济和资源产业并不意味着粗放和没有科技含量。实际上自然经济的风险让科技在其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2006年4月19日,獐子岛渔业股份制改造五周年之际,他们与中国水产科技领域的国家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两位水产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受聘为公司顾问。这是中国水科院与企业签订的第一单合作协议,水科院院长张合成说,他们看重的獐子岛渔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更看重獐子岛人对科技的执著和尊重。

  獐子岛人对科技的认知是在不断的受益中走向坚定的。上世纪80年代初,獐子岛还是一个以捕捞为主要产业的海岛小镇,当时辽宁省水产研究所从日本引进了一个叫虾夷扇贝的新品种,由于这种扇贝最早由北海道地区的虾夷族渔民养殖因此得名。这种虾夷扇贝个大味美,营养丰富又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因此是一个前景很好的海珍品品种,但是在经过育苗、养殖技术试验,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技术成果后,推广出现了问题。辽宁省水产研究所联系了多个海域均未能开展规模化生产。问题出在虾夷扇贝的养殖方式上,这种称为底播的方式,不同于以往海岛渔民浮筏养殖的方式,是把扇贝苗直接撒播到海底,经过两年才能收获,在两年里活不见贝,死不见壳,老百姓不相信这种方式的科学性,认为搞底播的领导是败家子,把五分钱的“钢蹦儿”往海里扔。当时的獐子岛人主动找到了辽宁省水产研究所的专家,邀请专家对獐子岛海域的自然状况、底质条件等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这里所有条件十分符合虾夷扇贝生长的要求,当时的领导顶住了很多压力,相信科学的力量,开展了规模化底播试验,经过两年的生长,当收获时,投入产出比达到1:2,老百姓信服了,獐子岛开始了大规模的虾夷扇贝底播增养殖,在10多年间,这个品种不仅给獐子岛带来了财富,更使虾夷扇贝形成了一个年产值10多亿元的产业。科技的力量和价值使獐子岛人受到了震撼和鼓舞,他们的科技情结一发不可收拾。

  1999年,他们聘请了今天的鲍鱼技术总监、年轻的“鲍鱼之父”-周延军,把一个连续亏损三年的鲍鱼育苗厂变成了公司鲍鱼产业发展的苗种基地,连续8年鲍鱼育苗量超过1000万枚,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使鲍鱼苗种逐渐形成公司的一个产业。

  2003年他们与大连水产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项目对接”的紧密合作关系,水产学院李鸿鸣院长宣布獐子岛渔业从此有了自己的大学。

  2004年开始他们与中国水产学院黄海所、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大连轻工学院等院所开始实施的科研项目达到50多个,一批生产急需,符合实践要求,代表国内领先水平的项目相继投产并产生效益,一批自主开发的技术开始申报专利。他们与黄海所合作的海域容量调查项目,解决了海珍品底播增殖密度问题,虾夷扇贝底播密度从过去的每亩10000枚,调整到现在的每亩5500枚,亩产却保持了稳中有升,成本下降了一半,海域持续开发能力却明显增强。他们与大连水产学院等院所合作的海洋牧场建设项目,投入3000多万元,改善了鲍鱼、海参的生存条件,拓展了底播增殖的海域面积,为公司下一步持续扩大底播养殖规模打下了基础。

  在獐子岛,耕海牧洋已不再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和诗意的描写,而是獐子岛人与大海之间最安定祥和最具生态意义的交谈方式,这是一种共生方式。正是这种方式,为獐子岛在黄海上构筑了素有“海底银行”称谓的蓝色大仓。

  獐子岛渔业董事长吴厚刚有言:耕海,就必须养海,养海,就必须尊敬海、爱护海,就必须尊重科学,尊重人才。

  今天的獐子岛渔业聘请了18位国内著名水产专家、管理专家、营销专家组成了专家咨询组,国内贝类最优秀的专家全部聚集在獐子岛。同时,公司不可复制的企业文化也吸引了众多精英加盟,在生产一线,是有着几十年海上生产经验,对海的脾气摸得透透的老把式,在技术研发部门是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有专家作后盾的核心技术人才,在内部管理方面有来自政府机关和其他企业的职业管理人才,在营销领域有曾经运作过全国市场和知名品牌的资深专家,今天的獐子岛在6年的上市准备过程中厚积薄发,锤炼出了一支有着先进理念和管理水平,有着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管理团队,也锻炼出了一支技术熟练,士气旺盛,战斗力强的产业工人队伍,这两支队伍是獐子岛不可估量的财富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志当存高远”。獐子岛人是用一个具有国家渔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度和标准来建设一个企业,写就耕海牧洋这篇文章,这个企业怎能不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

竞争力

  4万公顷的养殖水面,碧蓝无暇。距离陆地56海里的屏障距离,恰到好处。“耕海万顷,养海万年”,在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之间,獐子岛架设了一个连接的桥梁,这座桥梁也是獐子岛蓝色天堂的入口,是獐子岛百年基业的基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