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改善证券市场交易机制是大势所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 05:58 中国证券报

  在一个结构完美、无摩擦也无交易成本的理想市场,交易机制本身不会对价格形成产生任何影响。但是,现实市场既非无成本也非无摩擦,并且市场结构不一,信息分布亦不完全,身处其中,交易机制无疑将影响到市场的价格行为。可以说,交易机制完善与否将影响到市场的价格波动、流动性以及投资者数量和交易量。交易机制如此重要,以至于从上世纪末开始,各国证券市场纷纷改进交易功能,完善市场交易机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理解交易机制在制订交易战略中的作用,就如同理解证券估值在投资决策中意义一般重要。

  交易机制伴随证券市场同时产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不断被改进,逐渐形成较成熟、较完备的体系。然而,由于各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法律和交易传统等背景,以及各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各地区的交易机制有显著的差别,但总体发展改进也表现出一些共性趋势特征。主要有:

  科技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促使价格形成机制更完善更有效率。无论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连续交易、集合竞价得到普遍地应用,做市商制度也有不少国家运用。比如,伦敦证交所对FTSE100指数成份股实行电子化竞价交易,其余证券主要采取做市商制度;韩国、巴西、瑞士等采用全电子交易系统;德、法采用的是以电子自动竞价交易为主与做市商结合的交易机制等。价格确定方面,成熟市场大多是订单驱动和做市商的报价驱动结合的方式,而新兴市场则更多采用订单驱动方式。

  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公平、稳定、高流动性和高效率的价格形成模式成为各国证券交易所追求的目标。为此,纽交所推出了“Network NYSE”的全新交易平台。这是一个一揽子的订单执行服务和市场信息产品的集成平台,为客户提高多种选择,使得电子下跌更加方便、快捷,机构投资者的大额交易成本得以大幅下降,同时,市场透明度得到极大提高。而欧盟的8家交易所一致简化交易程序,采用结合开、收盘集合竞价,且带有可选择的日内集合竞价的连续电子订单驱动的交易模式。香港推出第三代自动对盘系统(AMS/3),使交易进一步自动化,且可支持多市场模式。

  不仅成熟市场订单多样化,新兴市场的订单也突破简单的形式,走向多元。成熟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占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根据资金来源和风险报酬要求的不同,对订单的形式和交易方法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成熟证券市场普遍设有多种订单形式,比如限价订单、市价订单、止损订单、止损限价订单、全额即时订单、全额非即时订单、条件订单等。而新兴证券市场原来的订单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市场以限价订单和市价订单两种为主。随着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扩展,机构投资者的增多,新兴市场的订单也越来越多样。比如香港市场增加了平均价订单、一揽子指数买卖订单等,韩国证交所引入了收盘限价转市价订单、一揽子订单等新的订单形式。

  越来越多的市场设有大宗交易机制。机构投资者的订单规模较大,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大额交易对市场的冲击,主要成熟市场普遍设有大宗交易制度,不少新兴市场也逐步设置了这一机制。但是,各国对大宗交易的服务方式不同,比如伦敦证交所对大宗交易实行延迟信息公布制度,大宗交易披露走“大宗交易通道“;纽约证交所允许大宗交易在楼上市场进行;德国法兰克福证交所允许大宗交易采取“冰山订单”方式交易。

  价格监控机制更灵活多样。各交易所的价格稳定机制更多样化。成熟市场大多不采用涨跌幅限制,而采用其他方式,比如美国市场对大盘设有断路器机制,伦敦证交所在连续交易时段采取执行中中止和自动执行中止制度,德国交易所引入集合竞价和连续交易中的断路器规则等。欧盟国家达成欧盟一致交易模式后,价格监控使用基于静态和动态基准价格的一致的价格监控措施。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的价格监控也逐步多样化,除了主要采用涨跌幅限制和设立证券市场稳定基金外,还引入其他成熟市场采用的机制,比如韩国和印度交易所先后引入断路器措施。

  顺应国际化趋势,延长交易时间。近年,由于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跨越不同时区的24小时交易提上了议事日程,为适应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各市场纷纷延长交易时间,如伦敦交易所,斯德哥尔摩证交所、德国交易所、韩国证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等都不同程度地延长了交易时间。

  此外,各国还针对本土市场发展的需要,推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各种交易措施。比如韩国允许机构投资者提供证券借贷的中介服务,印度推出“T+0”回转交易等。欧盟的8个市场则采取共同的防止市场或指数被操纵的方法,并进一步优化连续交易的协调一致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