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招标出让壳资源提升重组效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30日 05:57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曹腾

  某ST公司董秘最近成了话务员,几乎每天都有十多名投资者电话询问公司股改和重组事宜。不过,该董秘自己都不知道明年会在哪里上班,因此只能照本宣科,把隔三岔五发一次的股票交易异动公告一遍遍的复述。

  面临同样处境的公司不在少数。这也难怪,一方面,随着8家公司本周进入股改程序,未股改公司只剩下199家,稀缺性与日俱增;另一方面,股改越是押后的公司越有“个性”———要么大股东持股比例小、送股困难,要么公司基本面严重恶化,除资产重组外别无他法———总之一句话,未股改公司风险大、收益也大,重组消息则是火中取栗的关键。

  而在未股改板块中,91家ST公司又格外引人注目,经验和现状使投资者对这类公司有着强烈的重组和股价翻番的预期。事实上,在1144家完成或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中,有70家公司将资产重组作为对价或对价组成部分,占比为6.11%;与此同时,60家完成股改的ST公司,引入资产重组的多达21家,占比超过1/3。这还不包括像*ST寰岛这样,在股改后随即进行资产重组的公司。

  另一方面,未股改的ST公司,其基本面的确让人难以恭维,不少公司还面临退市风险。在股改和退市双重压力之下,部分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博“乌鸡变凤凰”不能说没有道理。

  既然未股改公司的重组关系到投资者的钱包,也关系着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促进

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提高资产重组效率就显得尤其重要。以此观之,现行的非公开操作模式确实有些落伍了。

  对大多数未股改的ST公司,其大股东、中小投资者、当地政府以及公司员工等持筹人从来就不缺重组的愿望,缺的只是实力。因此,引入有实力的重组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过,这一过程往往费时费力。一方面,一些有实力、有借壳打算的重组方并不清楚公司的处境和打算,“壳”买主有限;另一方面,各类持筹人的诉求繁杂,股权转让价格、重组后的产业定位、职工安置等等问题在事先并不公示,谈判双方的底线相差太远,几乎没有共同语言。

  前文提到的公司即是如此。公司董秘表示,确有不少企业跟当地政府谈过重组的事,但结果都是问过“价钱”就走人。

  其实,解决重组效率低下的问题也不难。业内人士建议,壳资源的转让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卖方将卖壳意愿、主要的重组条件等信息公开披露,向社会广泛征集受让方。这也便于潜在的重组方评估借壳成本,使双方在谈判桌前从一开始就坐得更近一些。

  除了提高重组效率,公开招标还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使卖壳方获得最优出让条件;而在壳公司公开亮出家底后,重组方也可在更大程度上避免陷入财务黑洞。当然,对市场来说,此举则有助于信息披露的公开和公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