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张汉亚:徐工案为何一直未有结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9日 00:30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汉亚:徐工案为何一直未有结论

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张汉亚(资料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张汉亚:

  本报记者 王世玲 北京报道

  8月23日,张汉亚极为坦诚地对记者说:与向文波未曾谋面,但他断言向对徐工的质疑很有道理。

  此时,发改委为装备制造业外资并购召开的闭门会议刚结束。

  张与向的质疑在同一个地方:“为什么凯雷出价不是最高的,又不是专业性的企业,却卖给他?”

  徐工并购案就像一盘下不完的棋,争论不休,变数颇多,结局难以预料。

  张汉亚于1989年进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1997年4月至2003年任所长。近几年参与研究的课题主要涉及经济与投资形势的跟踪和预测。8月初,他所在的机构曾建议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进行“严格审核”。

  《21世纪》:日前,发改委召开闭门会议,商务部等6部委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但徐工并购一直未见有结论,为什么?

  张汉亚:徐工并购开始是允许的。自有人提出疑义后,各方舆论引起了高层重视。虽然经过六个部委的讨论,但也没做最后决定。

  现在是推给了国资委。而国资委说这归江苏省国资委管,因为徐工不是央企。

  其实国资委也没有办法。如果他同意了,那么以后人家说这是卖国行为,他担不起。他要不同意,也有人骂。所以他们现在也得压下来。这样就造成这个事情暂时停滞。

  《21世纪》:徐工并购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

  张汉亚: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国资委不管,商务部也就不管,放下再说。除非国务院让拿主意。实际上商务部等六部门已经同意,只要不是贱卖就可以了。

  关键是现在谁也不敢说贱卖或者没有贱卖。商务部称自己不懂企业,不知道企业资产是多少。他们也有道理,不能说其推托责任。

  《21世纪》: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最近接受本报采访,他坚持认为,徐工并购事件中,有经营层个人利益考量,并且操作规程不透明,有利于外资。

  张汉亚:向文波怀疑是有道理的。凯雷是一个比较中性的投资公司,不懂具体业务。似乎不具有产业继承能力。为什么凯雷出价不是最高的,又不是专业性的企业,却卖给他?

  同时,并购方案里有很多附加条件值得注意。里面有一个6000万美元(2005年,徐工集团与凯雷集团签订正式协议:凯雷集团出资3.75亿美金收购徐工机械85%的股权,交易完成时支付3.15亿美金的首期付款,其中2.55亿美金收购旧股,6000万美金作为新股,其余6000万美金新股增资的支付条件是徐工机械2006年的EBITDA达到10.8亿元以上),这笔钱是干什么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徐工并购过程中肯定有问题。

  徐工想要证明自己,至少要对向文波提出的疑问给予回答。

  《21世纪》:国企热衷外资并购的一个最大理由是企业改制需要资金。

  张汉亚:资金雄厚是借口,凯雷是投资公司,又不是这个行业里的著名企业。如果转卖了怎么办?与其这样,还不如我们直接卖,向文波其实就是在质疑这样的问题。

  凯雷顶死了不就给了3.5亿美元?如果是10亿美元向文波也就不说话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01,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