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跨国公司海外退市潮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16:04 《经济》杂志

  上市融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渠道,但资本市场的门票并不是对每一个企业都有效的

  文/张 锐

  与许多企业将海外资本市场当成打捞和炮制财富的天堂并孜孜以求相反,跨国公司退出证券融资市场的行动在最近几年一直没有间断过。6月21日,德国汽车业巨头戴姆勒·克莱斯勒(下称戴克)宣布从巴黎、慕尼黑以及费城等12家交易所自愿退市,成为继前不久荷兰银行从伦敦证交所退出后今年第二家宣布退市的跨国公司。

  不能承受成本之重

  曾几何时,海外资本市场被企业看成是财富发酵的动感地带,跨国公司全球上市的热情也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的整整10年时间中被空前地激发出来。然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疯狂奔跑在国际证券市场的跨国公司们如今已是满脸的倦态和无奈。

  当初,几乎所有人的都相信全球顶级公司的

股票将和主要的商品和货币一样在国际市场上无缝流通,但今天的事实是,企业股票要像美元等主要货币一样保持全球市场24小时交易并非易事;当初,几乎所有的跨国巨头都满怀豪情地要从全球资本市场中刨金掘银,但今天却发现股票市场的利益是在数千家分布于不同时区的跨国公司中间分配;当初,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乐观地预言自己的股票会受到全球投资者的青睐,但今天却看到即使自己披上蓝筹外衣也会被当地投资者晾在一边……诸多的约束因素造成跨国企业海外股票交易量的锐减。如IBM宣布撤市的当天,其股票仅有3880股的交易量,戴克在告别12家交易所时,其股票成交量也不过1万股左右。一天万股以下的交易量使得上市名存实亡,选择逃亡虽并非上策但却不失理智。

  与交易量的清淡相伴随,挂牌费用过高和维持上市的成本过大也成为不少跨国公司无法跨越的障碍。虽然全球股票交易市场因规模各异所产生的交易费用不尽相同,但上市企业动辄数百万美元的支出已是司空见惯。如在伦敦证交所上市,仅每年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就达1200万美元;新加坡创业板中每年维持上市的费用达100多万新币;香港联交所向上市企业产生的如保荐人顾问费、上市顾问费、会计师及核数师费用等就达1000万港元左右,另外,企业上市之后每年的维持费用也达两三百万港元。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正常的上市维持费用外,随着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严格要求的放大,上市企业所须承担的监管成本也与日俱增。美国资本市场是全球上市企业的集中地,但美国三年前颁布的“萨班斯法案”却是全球监督上市公司最严厉的一部法规,而且该法案中的“404条款”又被看成是最复杂和最昂贵的条款。该条款规定,在美上市企业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而内部控制活动的记录不仅要细化到像产品付款时间这样的细节,而且对重大缺陷都要予以披露。根据国际财务执行官对321家企业的调查结果,上市企业要达到“404条款”的标准,第一年投入的费用就需要460万美元,而全球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为此已经支付的成本就高达3000万美元。

  如果说股票交易量的减少使企业无利可图,那么成本的叠加则进一步打压了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赢利空间。而且,流通费用的增加也必然挤占相关的生产经营费用,降低企业的总体赢利能力。因此,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考虑,企业最终选择退出资本市场也在情理之中。资料显示,仅英国互联网公司退出纳斯达克就为公司节约了100万美元的费用,而戴克从东京等12家证交所退市后有望为公司每年节省5万欧元(约6.3万美元)的开支。

  证交所合并的必然

  观察发现,跨国公司一般选择的退市目标基本上是中、小型交易场所,而一些大型证券交易市场仍然是他们目前没有放弃的“传统项目”。如宝洁公司在宣布从多家股票交易所退市的同时,保留了其在纽约和巴黎两地的上市资格;戴克虽然从12家证交市场全面撤退,但其股票仍将在法兰克福、纽约和斯图加特三地证交所交易。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按照戴克公司所言,退出一部分相对次要的市场也是为了“从全球交易所的整合中受益”。从这个角度看,戴克和之前一些跨国公司的类似举动也是证交所整合的必然结果。

  与上市资源的跨国界流动和配置一样,证券交易所的合并与联姻浪潮正席卷全球。像纽交所(NYSE)、泛欧交易所等老牌交易机构不仅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技术势力,而且具备了非常雄厚的资本竞争实力,他们理应成为新一轮证交机构并购的龙头。从纽交所收购Archipelago电子交易公司,到纳斯达克购进路透社子公司Instinet,从纽交所与泛欧证交所的跨洋合并,到纳斯达克频繁吃进伦交所股份,人们相信,世界交易所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格局。

  证券交易机构的合并带给上市企业的无疑是一张诱人的“馅饼”。一方面,证券市场的集约化必然导致上市公司交易费用的节约和减少,另一方面,合并之后资本业务平台的延伸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投资账户,企业的交易量也可能随之增加。正是如此,跨国公司还不会对证交机构合并之中可能胜出的巨型证交所仍寄予厚望。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科技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企业在任何一个主要的交易所上市,都可以借助OTC等场外市场实现全天候交易。因此,在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交易所上市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譬如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与纳斯达克等交易所之间就可以相互交易在各自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股票,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欧洲,特别是当区内证交所近年来加快并购步伐之后。而随着类似NYSE泛欧证交所这样的跨国平台的建立,未来谋求上市的公司只需在某一个主要交易所挂牌,便等同于同时在全球多个交易所上市。正是如此,未来很可能形成几家交易所巨头控制绝大部分上市资源的寡头垄断局面,而且跨国公司退出非主要证券交易市场的现象还会愈演愈烈。

  好比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跨国公司纷纷退出次要的证券交易场所也会进一步推动证券交易机构的整合和证券行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是,那些被跨国公司“踢出”的证券交易所必然产生上市资源的“失血”和市场“空洞化”现象,而且这种萎缩现象在没有得到新的上市资源补充的前提下还会继续恶化(事实上去年近三分之二在纳斯达克首次上市的外国公司没有在其他交易市场寻求上市),因此,留给他们的出路要么是通过变革提高服务和管理质量,要么是寻找理想的合并伙伴实现共赢。

  警醒中国企业

  谋求海外上市至今还是许多中国企业心中一个十分浪漫的终极理想。但跨国公司在经历了艰难的上市过程之后如今选择抽身而退,这种现象无论是对于已经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还是正在为进入异地资本市场积极热身的国内企业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

  美国证券市场是中国公司海外上市的最大集散地,目前国内企业在美上市的达80余家,其中包括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如中海油、东方航空、中国人寿、中国移动等。尽管流金淌银的纽交所和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成就了他们的部分财富梦想,但幸运和快乐不会降临到每一个企业的头上。目前,

中航油、前程无忧网、空中网、网易、中华网等正在遭遇着集体诉讼的煎熬,而UT斯达康甚至遭受了被罚出场外的厄运。

  更加严酷的挑战在于,7月15日即将对中国在美上市企业生效的“萨班斯法案”可能成为不少中国公司命运的铡刀。据悉,目前除了中国人寿、中国移动等少数企业正在积极备战“萨班斯法案”外,其他几乎处于观望和守城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按照“萨班斯法案”操作所需要的庞大资金和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还需注意,有调查显示,在“萨班斯法案”正式实施一年多的时间里,尽管在美国的上市公司大多竭尽全力甚至不惜成本地遵循该法案的各项要求,但是仍有500多家上市公司因财务出现问题被揭露。对于这些未能通过“萨式”考验的公司,其所受到的处罚,轻则股价下跌,重则会受到监管机构的处分,甚至以“提供虚假信息”和“隐瞒重大事实”而被提起集体诉讼,直至上市公司被摘牌等。专家认为,中国公司由于内部控制薄弱,整体准备状况较差,因此,如果没有延期,他们中的大多数或都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到时中国企业除了遭受处罚甚至诉讼与摘牌之外似乎别无出路。

  上市融资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渠道,但资本市场的门票并不是对每一个企业都有效的。去年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中国无锡尚德至今融资也不足4亿美元,除去成本部分,恐怕也所剩无几;不仅如此,我国企业在美国通过IPO上市的平均成本达15%,如此高的成本让许多已实现境外上市的企业为此付出过多,而且每年还有一笔不菲的年费及上市的维护费用。因此,企业在决定海外上市之前,必须作好成本和收益分析。专家认为,筹资额在5亿元人民币之内的企业到海外上市是不合算的。收益与付出不成比例会导致巨大的市场压力,致使企业持续经营陷入困境。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中国企业去美国上市实际上是得不偿失,因为他们所面临的风险可能超过从中获得的受益。

  资料链接

  2003年11月,新加坡创新科技宣布退出纳斯达克。

  2004年11月 美国

苹果公司宣布从东京证交所退市

  2004年12月 宝洁公司宣布从美国芝加哥、荷兰阿姆斯特丹、

  比利时布鲁塞尔、德国法兰克福以及瑞士股票交易所退市

  2004年12月,英国互联网公司宣布从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退出

  2005年3月 IBM宣布因成本太高退出东京证交所

  2005年4月 百事可乐宣布从东京证交所退市

  2005年7月 摩托罗拉公司从东京证交所退市

  2006年3月 荷兰银行退出伦敦证交所

  2006年6月 戴姆勒克莱斯勒宣布从12家证交所退市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