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银行积极打新股惹恼券商 双方各执一词关系微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6日 11:13 财经时报

  银行人民币理财计划也去“打新股”,这触动了券商的神经,更给以“打新股”作为卖点之一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发行带来威胁。对于“打新股”人民币理财计划,券商和银行各持已见。前者认为银行有违规操作之嫌,后者则认为自己是金融创新

  本报记者 袁京力

  同一种类型的集合理财产品,却在一个月内受到不一样的追捧。

  《财经时报》从知情人士获悉,东海证券发行的额度为10亿元人民币的“东风1号 ”集合理财产品,在2006年9月18日募集期结束时,将可能难于达到预期的销售目标。

  而半个多月前,中信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双季3号计划”,募集资金却达到惊人的50亿元。

  上述两个理财产品有着同样的投资方向——申购股票市场新发行的股票。

  在中国证监会加快放行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同时,券商已经逐步意识到,本是券商理财产品一条重要销售渠道的银行,将成为自己的劲敌。

  聚焦新股

  自恢复新股发行后,以“打新股”为投资主业的集合理财产品,正在席卷整个理财市场。

  中信银行是银行业中的首吃“螃蟹”者。

  6月初,中信银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推出三款人民币理财双季计划产品,这些产品一个重要投资方向是申购新发行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打新股”。这款产品由中信银行发起、中信基金担任投资顾问,并由购买中信信托的信托产品来进入股票市场。

  “打新股”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

  在中信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双季计划2号产品中,曾经出现4小时销售5000万元的火爆场景。

  而在此后推出的人民币理财双季计划3号中,其概念已由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扩散。在该计划中,提出“进行低风险的新股套利操作,帮助个人客户获取在一、二级市场低风险套利收益”的口号。

  据此款产品投资顾问中信基金有关人士向《财经时报》透露,这只产品提前完成发行目标,共募集了超过50亿元的资金。

  其他银行也开始效仿中信银行的做法。

  民生银行深圳分行的人士透露,民生银行深圳分行正与深国投合作推出针对新股申购的集合信托产品。这款募集额为1亿元的信托产品,目前已进入预约阶段,运行期限为4个月、预期收益率为5%~8%。

  创新类券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构成了市场另一股“打新股”力量。

  7月24日,证监会公布《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允许券商的集合理财计划可以全额“打新股”。此后,东海证券推出的“东风1号”和国元证券即将推出的“黄山1号”,陆续加入“打新股”行列。

  各持己见

  相较银行“打新股”产品发行的红火,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发行相对逊色。

  短短的两个月内,银行推出的“打新股”人民币理财产品接近100亿元规模,大有追上券商集合资产理财计划产品之势。

  这在券商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家创新类券商的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告诉《财经时报》,银行目前的操作手法有违规之嫌,这是因为,在他看来,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应该投资于如央行债券、企业债、国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打新股”的理财产品却投资到了债券型基金、信托公司的证券投资集合信托产品,以及券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等。

  他强调,银行的这类人民币理财产品资金等于间接进入了股市。此外,这类理财产品还存在着两次集合的问题,违背了集合理财产品只能集合一次的规定。

  银行借助信托来“打新股”的操作说法,让券商颇为不解。东海证券上述人士直言:“我搞不明白,他们是怎么做?”

  一般而言,信托公司的信托计划最多只能发行200份的限制,导致信托产品的认购门槛较高,而人民币理财计划认购起点为5万元,募集资金达到几十亿元。

  对于券商的质疑,银行有不同的看法。

  有关人士向《财经时报》强调,中信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募集的是投资者的资金,不存在银行资金入市的做法。

  此外,二次集合的说法也不正确。这位人士透露,银行相关产品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中信金融控股架构的特点,比如,由中信银行负责销售和服务,中信信托担任账户管理人,而中信基金提供投资建议和决策,这其中只有一次集合,却让三家企业之间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是一种金融创新业务。

  地盘破界

  无论券商和银行如何争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已经闯入了券商此前划定的“地盘”。

  自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第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创新几乎一直都没有超出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的格局。不过,此前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报备制,为银行创新提供了想象空间。

  在金融界看来,相关的管理办法并没有规定人民币理财产品不可以投资信托产品,而且,这也在《信托法》规定的允许信托公司经营的范围之内,在发行产品时,只要做好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就可以。持这种看法的大有人在。

  《财经时报》采访的几家股份制银行负责人民币理财业务的相关人士一致认为,人民币理财产品通过投资信托产品进入股市或者其他领域,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比如,招商银行此前就曾发行了一款针对投资不良资产处置优先受益权的人民币理财产品。

  此外,目前对于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范围并没有一个明确界定,也让银行操作起来游刃有余。

  6月中旬,银监会曾下发相关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个人理财产品风险的提示。

  银行券商关系微妙

  □ 本报记者 袁京力

  任何一家拿到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券商,无一不希望借助银行渠道来卖更多的理财产品。

  刚刚发行了15亿元“东方红2号”的东方证券市场部人士向《财经时报》透露,该产品发行额中接近50%是靠银行销售。

  但这仅仅是一个个案。

  一般而言,券商的集合理财产品只有一小部分是通过银行系统销售,主流销售渠道依然是券商的营业部网点。

  这主要是因为,银行对于销售券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产品,积极性并不高。

  就银行方面来看,为了发行某一券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必须进行系统建设等一系列复杂的工作,“成本较高”是它们一般不愿做这项业务的主要原因。

  银行的消极态度,使得券商在寻找产品托管银行和发行银行方面,往往要费上一番心思。

  但这并没有阻碍券商对于银行销售渠道的渴望。银行系统的庞大网点和众多客户,是券商最需要的。

  不仅如此,很多情况下,券商发行集合理财产品都会采取推出系列产品的方法,这需要有庞大的资金来支撑发行,而银行具备这个条件;此外,券商的客户不少是机构投资者,它们购买券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往往动辄成百上千万元资金,当这些客户需要临时赎回资金时,券商将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大量吸引银行的个人客户,可以有效地减少赎回压力。

  银行推出“打新股”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将令券商依赖银行渠道的关系更加微妙。

  在有了“打新股”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背景下,银行销售券商集合资产计划产品的积极性将进一步下降。如何拓宽银行或银行之外的发行通道?这是摆在券商面前的一道难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