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上市公司治理凸现四大积极因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 11:36 证券日报

  1326家上市公司2005年度平均召开董事会会议7.55次

  □ 吴 淞

  首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力度加强。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后,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推出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以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具体实施和考核办法,以及配套的监督制度由证券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良好的股权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从而减少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使其更加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

  其次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继续改善。

  从董事会组成人数来看,2005年董事会人数变化趋势为5-7人公司数量明显减小,16-19人公司数量略微下降,7-12人公司数量增加较大,总计为1168家公司。

  董事会组成人数趋向合理,可以避免由于董事会人数过少而产生少数人说了算的情况和由于人员过多而产生的议而不决的现象。

  从董事会成员年龄来看,呈现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其年龄结构基本合理。董事年龄构成以40岁到60岁的为主共占73%。40岁以下的青年董事占15%相对比例较往年降低。此外,40岁至49岁的占43%,50岁至59岁的占30%,60岁以上的占12%。

  第三,上市公司董事会会议管理日趋合理。

  2005年度内上市公司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从2次到几十次不等。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董事会召开会议次数的建议(每年4次以上)和其他国际经验,剔除其他影响董事会工作强度因素的影响,我们将由年度内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所反映的董事会工作强度分为四大类:低强度(年度内召开董事会会议在四次以下)、一般强度(年度内召开董事会会议在4—7次之间)、较高强度(年度内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在8—11次之间)和高强度(年度内召开董事会在12-15次之间)、超高强度(年度内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在15次以上)。根据调查结果和上述分类方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326家上市公司2005年度平均召开董事会会议7.55次,其中1058家上市公司2005年召开了4—9次董事会会议,占总数的绝大多数,为80%。30家上市公司(所占比例2.2%)2005年内仅召开2—3次董事会,即平均每个季度不到一次,这些上市公司董事会工作强度低;70家上市公司(所占比例5.3%)2005年度内召开了12—15次董事会会议,即平均每个月超过一次董事会会议,这部分上市公司董事会工作强度高。39家上市公司(所占比例2.9%)2005年度内召开了15次以上董事会会议,这部分上市公司董事会工作强度超高。从总体上看,会议召开次数分部趋于合理。

  第四,上市公司加大投资者回报力度。

  2005年46%的上市公司进行了派息,是近几年比例最高的,平均每个公司每10股派息1.46。并且有5%的上市公司进行了送股。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治理还存在四大消极因素:

  1、上市公司董事会稳定状况不佳。

  2005年平均变更董事比例63.07%董事长变更比例平均为18.09%。上市公司董事变更的原因主要在于工作变动和因换届选举而变更。

  董事会是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的频繁的变更调整可能降低董事会成员间的磨合度产生利益的重新协调可能会导致一段时间的部分董事空白这对董事会决策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2、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担保情况依然严重。

  2005年有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占总数的77%,发生担保的上市公司占总数的65%,二者比例都过大,说明对上市公司的相关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

  3、上市公司发生法律纠纷情况依然严重。

  2005年发生诉讼的上市公司占总数的36%,虽然统计资料覆盖度比较广,但超过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发生诉讼,比例仍然较大。

  4、上市公司违规情况依然严重。

  2005年受批评处罚的上市公司占到总数的9%,升幅为1%(2004年为8%)。受批评处罚的原因大多为违反信息披露相关规则。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