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券商风险管理模式亟待重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 05:47 中国证券报

  南京证券总裁步国旬

  证券公司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其基本业务是管理风险。而所谓风险管理就是识别、衡量、转移、分散、控制各种风险的过程,核心是准确度量金融工具的波动幅度并建立有效的制度约束。构建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监管指标体系,既是对国内券商规范经营具体而量化的管理,同时也对国内券商风险管理模式和业务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海外券商风险管理模式重大变革

  综观国外证券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构建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框架和管理手段,已成为企业规范经营的基础。

  在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模式下,美国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风险管理已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概括来说,美国证券公司主要通过六个方面来管理风险: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管理风险;通过数值模型计量、评估、预警风险;通过做空的市场机制和各种金融衍生品对冲、转移、分散风险;通过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诚信,实现自我约束;通过严密、有效、可操作的法律威慑,来保障公司的风险管理;通过业务多元化来分散风险。

  伴随着对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及高科技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美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出三个方面趋势: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日趋集中化和扁平化,风险管理技术逐渐定量化,风险管理流程不断完善化。

  净资本管理下我国券商风险管理构建模式

  目前国内证券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管理重视程度已明显提高,但效果并不非常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四个弊端:国内券商的内控体系大都是建立在传统经营模式和市场经验基础上的软约束和粗放管理,风控制度的制定缺乏与公司经营情况相适应的细化量化的规定;证券公司不仅缺乏现代金融风险控制专业营运人员,而且缺乏专业知识和大量基础性工作,缺乏现代风险计量和以电子技术等硬件约束的风险管理手段;缺乏量化的细节管理、跟踪管理,执行力不到位;证券公司对风险的认识出现偏差。

  随着中国证券业开放进程的加快,国内券商风险管理的内涵必然外延。净资本的约束将使券商加速抛弃传统理念,结合其经营环境变化与管理技术提高的特点,重新构建现代风险管理体系。简单地说,券商风险管理在对象上已由单一的投资风险管理逐步演变为包括市场风险、投资组合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操作风险等在内的多类型风险管理,在范围上已从局部风险管理逐步演变为全面风险管理,为此,券商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现代风险管理体系。

  将风险管理纳入券商总体发展战略的核心。除股东大会外,董事会是证券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应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确定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并将风险管理纳入证券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建立符合现代风险管理要求的组织架构。券商应构建风险管理的矩阵体系,由董事会直接领导,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以风险管理部为操作手段,同时需要各业务部门紧密配合。

  以高技术支持的风险管理。应加速推进前后台分离,达到前台专业化、营销化,后台集中化的大集中管理模式,实施风控集中、财务集中、交易集中、账户集中和清算集中的五大集中管理模式,从制度上、物理上、技术上隔离,控制风险;引进成熟证券市场数值模型计量风险的管理方法,通过数量化的计量来评估、预测、预警风险和测算净资本。

  全方位与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 应将不同的风险类型和客户种类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依据业务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在公司员工中营造出重视风险管理的文化和氛围。

  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风险管理体系的配套措施

  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强调数据报送的真实准确。可以借鉴银行业完善净资本监管的经验,及早建立证券行业内体系完整、内容翔实的数据采集、报送、处理、存储和披露系统,这将有助于证券行业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的成熟完善。

  建立持续的资本金补充制度,保证净资本核算监管的有效性。监管部门推进净资本风险监管模式体现了“扶优汰劣”的政策,鼓励净资本充足、守法合规的券商做大做强,业务向优质券商集中。建立多层次多方面的融资渠道,鼓励国内券商通过增资扩股、公开发行

股票、借入次级债等方式补充资本金,是完善净资本监管体系重要方面。

  发展衍生金融投资产品,改变券商盈利模式。丰富投资品种,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将使得风险管理趋向产品化,风险管理的产品化又会使得各种风险可相互分离,从而为券商管理风险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