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化解油价危机 石油衍生品亟待“破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特约记者 沈蓉

  金融属性正在主导石油定价。随着投机资金对油价的炒作日趋升级,不断创出新高的石油价格已经不再单纯反映供需关系。与此同时,我国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却微乎其微。在缺乏石油定价权的情况下,我国许多用油企业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市场的剧烈波动束手无策。

  有关人士因此表示,面对金融属性主导石油定价这种情况,只有同样用金融的手段去积极规避高油价风险以及获得更多的定价话语权。

  投 机资金推波助澜

  上海期货交易所博士后流动站杨继博士对近几年石油价格的走势分析认为,近年来,由于美元持续疲软、各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督力度加强、全球

股票和债券市场表现低迷,致使这些市场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下降。这也导致了大量投机性基金转向了石油期货市场,利用一些突发事件造成石油供给的“不确定性”制造题材,进行金融炒作,导致石油期货的非商业性交易异常活跃。这种市场操作频繁,又进一步增加投机性资金获取投机与套利的机会,更有利于它们牟取暴利,并且容易促生石油价格泡沫。

  投机资金的大量涌入正在扭曲真正的石油供求关系,加剧了供不应求的矛盾,直接拉动了

国际油价的攀升。据统计,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合同交易量猛增了35%,取暖用油和汽油的交易量则增长50%以上,与此同时,其原本热门的商品现货交易量却下降了很多。目前石油期货交易量为现货交易量的好几倍,真正的需求只占交易量的三成,其余均为套利者。

  再从石油期货交易的盘面情况来看,自2003年年底开始,主要

原油期货市场交易头寸均是多头大于空头。据估算,每桶油上涨中有10至15美元是西方游资的投机所致。在2003年5月份油价大幅波动的两周中,对冲基金的获益至少在10至20亿美元,使得一些大的投资银行随后也增加了在石油期货上的投资。

  被动接受定价

  期货市场在吸引大量投机资金流入的同时,也在为生产企业发挥套期保值的功能。我国许多企业在油价波动中深受其害与缺乏参与期货保值不无关系。

  目前,国际油价主要是以NYMEX和IPE的石油期货价格为基准价格,石油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新加坡等国都已形成远期石油定价机制,而我国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却微乎其微。在缺乏石油定价权的情况下,我国许多用油企业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市场的剧烈波动束手无策。据估计,从2003年年底以来,持续上涨的油价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GDP增长带来1.0%至2.0%的负面影响,远高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再按照2004年上半年进口量和进口金额计算,1桶石油价格上涨10美元,将导致全国原油进口成本额增加90亿美元。

  用更市场化的方式应对

  “无伦国际油价是否有炒作的因素,它毕竟是一个市场形成的价格。应对这种风险,最好的方式是用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邓郁松这样表示。

  邓郁松认为,应对油价波动主要有两种所谓的直接措施。一种是建立能源价格基金,无伦国际油价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或通过收取能源价格基金的方式来保护国内油价的相对稳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在使用这种措施。中国虽然没有建立能源价格基金,但目前国内成品油定价的体系,客观上使中石油、中石化承担了稳定国内油价的这样一种指责,但是,能源价格基金要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必须要以整个国际油价的波动都不能太大、以及持续时间不能太长为前提条件。如果脱离了这两个基本点,能源基金运作负面影响要远大于其正面影响。事实上,从2004年的情况可以看到,东南亚许多国家的能源基金已经出现力不从心的迹象。

  第二种常用的方式就是利用衍生品市场来规避价格风险。早在1990年,墨西哥政府就曾利用期货市场来锁定价格,保证本国石油收入的相对稳定。在2000年,美国政府也借助了期货市场的功能,实现了战略石油储备的释放,达到了稳定国内市场供求和价格的双重目的。不过,我国利用衍生品市场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震认为我国原油期货的推出目前受三个因素制约:一是参与主体单一;二是原油市场交易程度较低;三是人民币不可以自由兑换。

  虽然目前使用衍生品存在着许多障碍,但邓郁松仍然认为,必须以一种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来应对国际油价的变化。

  从2003年年底以来,持续上涨的油价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GDP增长带来1.0%至2.0%的负面影响,远高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再按照2004年上半年进口量和进口金额计算,1桶石油价格上涨10美元,将导致全国原油进口成本额增加90亿美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