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控制不良贷款要重实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 03:19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尤旭东

  根据最新媒体报道的统计数据显示,6月末,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827.2亿元,比年初下降435.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5%,比年初下降1.1个百分点,不仅总体上保持余额和比例“双下降”的趋势,而且实现了各类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全面“双降”。

  出现这样好的势头,诚然值得高兴。不过,我们千万不能以为从此就万事大吉了。须知,这是在有关方面将不良贷款的“双降”作为考核目标下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交出的一份答卷。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传统来看,一旦有了这样的考核目标,对不良贷款的控制就很容易演变为数字游戏,演变为重形式轻实质的走过场行为。比如,通过多放贷、甚至通过票据贴现空转来“扩大分母”,降低不良比率。再比如,对于行将到期而且注定逾期成为不良的企业贷款,通过引入中介方资金,做“还旧借新”的处理,从而将坏账风险挪到下一年,进而维持表面的繁荣等。这样的把戏在当今的银行界已是司空见惯,因此,单纯看表面上的数字“双降”,容易忽视银行经营中的潜在风险。

  应该看到,目前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的制度和环境因素并未完全消除,银行控制不良贷款的任务依然很重。在现行的投资体制下,地方政府往往好大喜功,结果造成行业过热、产业结构失调、生产能力过剩,从而给银行带来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在那些贷款行业集中度高的银行中更为突出。再比如,国有

商业银行近几年对不良贷款的集中剥离和处置客观上促成了人们的“赖账受益”思想,一定程度上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银行也将不得不继续面对企业和地方政府逃废银行债务、地方保护等风险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不良贷款。从银行自身来说,内部层级过多,总行对分支机构的管理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其最终的结果也会表现为不良贷款。

  事实上,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与不断曝光的巨额银行诈骗案一样,属于体制性难题。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造、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内部控制机制的强化刻不容缓。简单化、表面化的数字监管,让位于针对体制沉疴的改制式监管,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