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并发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 05:47 中国证券报 | |||||||||
吴学安 近来,有关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报道引起公众的关注。报载,陕西关中某县和江苏北部某县相隔很远,但经济相对落后的两个县却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行政措施大力推动招商引资,实现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大跨越”。为此,两县今年都制定了招商引资工作的“三三制”目标:即要求三分之一的机关干部离岗招商,三分之一干部在单位处理日常
类似“陕西关中某县和江苏北部某县”这种政府直接参与招商引资的做法,其实已是一个普遍现象,但凡事都有正反两面,虽然招商引资是加速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环节,但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还应关注伴随其而来的众多“并发症”。 一曰“虚脱症”。一些地方为了强势推进招商引资,采取一系列的“高压政策”,诸如,部门单位完不成招商任务“黄牌警告”;干部个人完不成引资指标“就地免职”……,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为完成上级摊派的招商引资任务,一些部门“饥不择食”,甚至不惜编造假项目应付考核。最为滑稽的是,有的单位为了完成所谓的招商引资“任务”,甚至上街拉一些人冒充“客商”参加签约活动。这种弄虚作假的情况表明:地方政府能够直接主导招商引资活动,甚至让大批党政干部放下日常工作离岗招商,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的制度安排对政府行为还没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与约束机制,这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一些地方遭遇阻力的深层原因。 二曰“内亏症”。为了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办厂,地方政府打出的最诱人的牌就是在土地和税收上的优惠措施。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只要到当地投资,免费供地,税收全免。在如此优惠政策感召下,的确招来了一些客商。殊不知,摊子是摆下来了,项目也上马甚至投产了,可是政府收到的“效益”与付出的“成本”却不成比例的,甚至是严重倒挂的。由于招商引资项目比较显性,不管付出的“成本”如何,一个个似真似假的项目、工厂、企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最能凸现自己“政绩”的。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怪现象,这边招来了污染严重的企业,那边引资者披红戴花提拔重用。按理说,政府的政绩主要应体现在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生活质量改善、投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软硬件建设方面的工作,但是一些政府官员扭曲的“政绩观”导致了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 三曰“多动症”。在一些地方,招商引资成为政府部门的第一要义,主要领导是逢会必谈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已经成了政府的代名词。为了发展,只要能引资上门就是能人,就要重用,就要给予高额薪水,而引资指标和数目也成为评定官员业绩和决定去留的唯一尺度。这样的用人标准虽然在极力追求经济发展的时期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负面效应也是日益凸显。如政府部门的干部成天为招商而犯愁,为招商而奔波,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有谁去做。长此以往,政府日常工作变得“无人问津”,执政为民变成了“执政为商”。尤其是有的地方由于政府官员都一心扑在外出招商上,地方的治安环境和法治环境是一塌糊涂,真不知还有谁愿意来这样的地方投资? 四曰“官能症”。无数事实说明,不少地方政府非但难以脱下全能政府的外衣,并且正进一步通过花样繁多的手段加以强化。有些地方制定出台的对政府官员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和制度,正使一些政府官员沦为“经济动物”。如一些政府要员为了博得客商“信任”,成天围着大款、老板转,有的甚至到了“随叫随到”的地步。有的老板出现了违法乱纪的行为时,只要找到地方政府,一般都能摆平。而政府直接介入市场,极容易滋生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这种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官商一体招商引资行为,说到底源于政府官员的“功利主义”。因为通过招商引资,政府可以以地生财,官员可以以“招商实绩”谋“升迁”,至于招来的一些污染企业、半拉子企业谁来治理,谁来负责,就不去管了。 综上所述,在招商引资问题上,如果地方政府的观念不转变、私欲不根除,干部考核和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政府的“乱作为”就不会停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