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砍价权照样还挨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 04:28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 |||||||||
马红漫 最近一则关于医院看病可以砍价的消息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据报道,在江苏宿迁,病人看病住院与医院进行讨价还价已经成为惯例,一个广为报道的例子是阑尾炎的手术费用从3000元,通过砍价,最终以800元“成交”,减少幅度高达到73%。
由于江苏宿迁是中国医改的地方先行者,以其激进的“卖光”式医改而闻名,因此有观点认为,正是由于当地的激进医改,使得医院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患者的话语权因此而增强,看病砍价就是这一改革积极效果的显示。 对于这一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事实上,对于医疗价格过高的问题,各界提出了很多操作建议,如行政性限价、招标采购制度、彻底取消医院加价权等等。然而,从经济学理论来看这一问题,我们会发现,基于医疗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无论是病患自身话语权的强化,甚至行政力量的直接约束,都很难从根本上控制医疗价格。 根据消费者在购买前后拥有信息的不同,经济学将产品或服务分为三类:搜寻品(服装、食品)、体验品(比如理发、美容服务)与信任品。所谓信任品就是即使在消费之后也很难辨别其质量,只有借助专门的技术标准或专家才能予以评估的产品,医疗服务与一般产品或服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由医生提供的高度专业化的服务,是典型的信任品。 由于医生比患者掌握更多有关医疗服务的质量、价格等方而的信息,甚至治疗效果也是由医生而非患者评价。而消费者大多数情况不知道自己是否患病,患了什么样的病,一旦患病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就诊,接受什么样的治疗以及支付多少费用,治疗结果如何等。这就决定了在医疗服务市场上怎样治疗、治疗多少和治疗结果如何都是由医疗机构和医师而非患者决定,医疗机构可能会利用信息优势来谋求自身利益,从而引发医疗服务市场上的道德风险。 这种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即使改变了供求关系,患者有了砍价权利,也无从改变被动挨宰的境地。因为医生完全可以通过调节用药品种、剂量,夸大病情等方法获得高收益,而患者根本无从了解其中的价格决定因素。砍价只会导致医患之间互相不信任度上升,医疗矛盾增加。 事实上,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弱势一方即便获得行政手段的支持,如直接冻结价格,也无法获得根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尽管该国的医院实行了统一的收费标准,但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或者说是为了不被医生的专业知识所隐瞒,患者便以“红包”的形式挑选自己喜欢的医生,据日本《现代周刊》披露,日本医生特别是外科主刀医生收受“红包”非常普遍,由教授级医生主刀的“红包”为30万到100万日元,副教授级医生主刀的“红包”为10-30万日元。 因此,破解医疗价格虚高的关键并不在于给予患者砍价的权利,而应采取其它措施:一是破解医疗高收费的体制源头,也就是财政投入缺失导致的“以药养医”的顽疾;二是通过建立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比如借鉴美国经验,引入医疗类商业保险公司等介入价格判断,从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