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外资并购 门槛渐高张驰有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 14:13 证券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歆

  从去年以来,外资并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外资对高门槛行业展示出越来越高的兴趣,同时国内政策也在抬高对外资进入的门槛。

  从外资的主动选择来看,外资关注的行业与国内政策保持着“门槛效应”,越是门槛高的行业,越容易引起外资的高度关注。金融、钢铁、水泥、机械等行业及其行业的龙头甚至有时成为被争抢的资源。

  以全行业上市公司面临外资并购(或传闻)的水泥行业为例,双马、冀东、海螺、华新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外资并购狂潮(四家水泥公司被5家外资并购),有关公司股价节节走高,连续涨停也是情理之中。表面上看,水泥行业并非技术含量很高的门槛行业,但是事实上,由于国家从2005年以来对水泥行业实施宏观调控,对该行业的规模和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历经整合的水泥行业目前对资金、规模、技术的要求颇高,早就迈入高门槛行列。与水泥行业类似,小钢厂得到治理后,钢铁业的门槛也逐步提高,其并购价值也自然显著提升,难怪外资钢铁并购战火从国外延伸到了我国国内。

  需要指出的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外资并购案例骤然增多。从金融业、机械工业的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的战略引资,到蒙牛、无锡尚德等民营企业的私募,外资的进入开始在中国引起争议。

  其实,不仅外资对拟并购的我国上市公司提高了门槛,我国的政策也是对外资有张有驰。 

  应该说,我国的

资本市场近年来正以越来越宽阔的胸怀来迎接境内外的收购方,但是政策也有“雷区”,就是国家的产业安全和战略发展。外资收购方需要自己先仔细掂量再决定是否“大兵压境”A股。

  此方面最有名的案例自然是徐工集团和凯雷的并购。

  徐工集团和凯雷最初看起来是一场“你情我愿”的交易,更曾经被誉为是标杆式收购。但是,由于G三一(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总裁向文波的一篇博客,事情起了变化。更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徐工是不是被贱卖了、徐工卖给外资是不是会威胁到国家的产业安全。于是,博客大战被点燃了,两方博客各有支持者,同时,正等待商务部和国资委批复的并购也陷入了僵局,最终的裁判将很可能就是两大政府部门。据媒体报道,“7月18日,商务部召开了业内称之为听证会的会议。国家数个部委主管外资并购的部门都派出了强大阵容,其中有商务部、工商总局、外汇局、税务总局、

证监会、国资委等官员。接受提问的则是江苏省及徐州市的政府官员,以及主角徐工集团。而且,商务部的代表中,涵盖了外资司、美大司、条法司、产业损害调查局数位负责官员。会上所陈列的众多问题,都集中在凯雷收购徐工机械的所有经过。比如外资选择方式、招标过程是否透明、交易完成后中方的话语权以及产业安全等”。

  今年8月由商务部、国资委等六部委同时发布并将于9月8日实施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似乎成为了徐工并购的判决书,只是“判决结果”还有些让人看不懂:新规首次涉及“外资并购”中此前备受争议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依据《规定》内容,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并取得实际控制权,涉及重点行业、存在影响或可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因素或者导致拥有驰名商标或中华老字号的境内企业实际控制权转移的,当事人应就此向商务部进行申报。 对此,一种声音认为新规已经发出拒绝凯雷的信号;另一种声音则表示,对照新规,凯雷完全可以安全过关。

  对于种种的雾里看花,市场目前只能拭目以待。

  当然,新规并不是完全抬高了外资并购的门槛,作为2003年《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的修正案,新规以超过原规定一倍的篇幅,对外资并购的具体程序作了详细规定。一方面对外资企业境内并购的范围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约束,强化了审批环节和反垄断审查;另一方面也试图对外资并购的操作环节,特别是对SPV特殊目的公司的设立、跨境换股等技术细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使得大部分的并购案有规可依。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