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草根苦战上市公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 18:15 经济视点报

  ●神秘的“财务杀手”申草,连续“扳倒”两只前期大牛股,搅翻资本江湖,一时间威震沪深两市。

  ●从不以真面目示人的申草,8月14日接受《经济视点报》记者专访。这是其首次正式接受媒体采访。

  ●股市黑幕早已有之,申草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申草们揭黑背后,也有行走江湖的矛盾和无奈。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海圣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是李白《侠客行》中的诗句。

  现如今,中国股市上也出现了这样一位侠客似的人物,专“杀”上市公司。

  这位专“杀”上市公司的侠客人物为自己起的笔名为申草,其在新浪财经专栏上的自我介绍是:“名门正派的高手津津乐道一套剑法几十招,动不动就是大战几百回合,但真正的杀手却只有一招,又快又狠又准的一招下去便见分晓。”

  2001年8月至今,申草已陆续发现近百家上市公司有舞弊之嫌。

  但这样的“杀来杀去”,申草在2006年夏遇到了苦头,方方面面似乎都对他不利,申草甚至说出了“已经不能再使用‘申草’这个名字了”的话。

  以“草根”身份“揭黑”上市公司,申草的同路人还有刘姝威、郎咸平、贺宛男等人。

  何以屡有“草根”跳出来“揭黑”上市公司?这些人有着怎样的遭际?“揭黑”结局如何?这是一个颇耐梳理和品咂的话题。

  两篇文章震荡股市

  申草在深沪两市早已小有名气——5年来已陆续发现近百家上市公司有舞弊之嫌,并出版有3本专著。因其“揭黑”手段都从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入手,被称为“财务杀手”。

  观察申草在新浪财经所开的专栏可以发现,申草自2005年9月21日刊发第一篇针对上市公司的质疑文章起,至2006年7月12日,已陆续质疑了21家上市公司。

  但申草真正声名鹊起,发生在2006年6月底7月初,这一时期,申草相继用两篇文章“扳倒”了两只前期大牛股。

  6月29日下午5时20分,申草在其专栏上发表了《G丰原神话故事背后是10亿元级造假大案吗》一文。当晚7时44分,一网民将该文粘贴在了东方财富网的“股吧”股票社区,该文随即点击量骤升,至8月14日下午3时,点击量已达146268次,回复378条。

  7月4日,是申草发表《G丰原神话故事背后是10亿元级造假大案吗》一文后的第三个交易日,这天,G丰原停牌1小时后股指一路下行,后虽曾又有上扬,但其后一路下滑直至收盘。随之,监管部门要求G丰原停牌。

  7月5日,G丰原收盘下跌4.65%,短短两个交易日,G丰原的市值蒸发7.8亿元。

  分析人士说,这期间的7月3日,G丰原发布澄清公告,针对申草一文列举的九点质疑作了回应,声明公司业绩及文章质疑的问题并无虚假和异常,但次日,申草又在其专栏发表了《G丰原九点回应仍未对关键质疑进行澄清》文章,至此,G丰原股指颓势立显,最终一路下滑至收盘。

  申草的第二篇文章写于7月12日下午,名为《收益与现金流背离,天威太阳真的盈利吗》,和“G丰原”一文所产生的威力相仿,就在文章登出不久,G天威股价突然跳水,下跌2.61%,7月13日,G天威开盘跌停,在稍有反弹后,被牢牢封在跌停板之上,两个交易日G天威的市值蒸发3.7亿元。

  当此局面,G天威赶紧发布澄清公告,但申草随即又针对性地发表了《G天威澄清公告:有信息含量吗》一文,对G天威再次形成强势“打击”。

  这是一个让人错愕不已的场面,G丰原和G天威都是大牛股,人气极旺,却因为两篇文章而被“扳倒”,因此引发了深沪两市的强烈震荡,申草随之声名大振,并形成了“申草现象”。

  但对申草这个“财务杀手”而言,这又明显是一个难熬的夏季。

  “嗯,我就是申草成员。”2006年8月11日上午,电话那端一个稍带嘶哑的男声对《经济视点报》记者说,“现在,我们只接受电话和电子邮件两种采访方式,威胁太多、压力很大。”

  “我们很可能不再使用这个笔名(申草)质疑上市公司。”申草对《经济视点报》说。而在半个月前,申草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已经不能用这个笔名,除非离开单位”。

  舞剑英雄将解甲?

  踏入“江湖”之前,申草可谓为自己做了比较完善的自我保护——申草是几个执笔者的化名,所署名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并不存在。

  这种自我保护也隐含在其专栏的图片上:一个蓝衫、长发、执剑、以背示人的卡通古侠客形象,颇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古侠客的潇洒、飘逸。

  但申草却已被股市风浪裹挟不放,难以轻松脱身。

  “G丰原那篇文章发表后,我们的电话被公布到了网络上,名字也被公布了,此后电话响个不停,甚至有人威胁要杀了申草。”申草说。

  而互联网上,声讨申草的帖子急剧增多,谩骂侮辱者众。比如已被相关媒体引用的一个谩骂帖子这样写道:“申草是什么东西?有能耐去伊拉克啊,起这个怪名字是死人么,死人身上才长草啊,据可靠消息,他说的是鬼话,是死人啊。”另外,许多股民发出了申草这样做有哪些目的、是不是某些非法利益的代言人的质疑?

  股民所以对申草如此声讨,在于股价急剧下跌,作为投资者,他们损失巨大。

  不止于此,还有人以申草的名义发了一个有关G丰原一文的公告,后被申草澄清。

  而由于电话被公布到网络上,许多网民或好奇或抱着其他目的频繁致电,也严重干扰了申草的正常工作。据传闻,正是这一原因,申草已被单位警告不能再使用“申草”这个名字发表相关文章,除非离开单位。

  目前,申草最为希望的,就是这一事件尽早平息。

  申草是倔强的,“我们做的不过是一个研究课题,研究资料是G丰原对外披露的公开信息资料,并非空穴来风。”

  但申草的退缩也跃然纸上:“当然文章言词应该平和些,不应该太激烈,我们理解股民的心情,面对损失很不平衡,在此奉劝投资者应理性对待揭露上市公司虚假披露的行为,似乎是我们使得G丰原股指大跌,损失应由我们来承担的看法令人忧虑。”

  在回答《经济视点报》记者开列出的“今后是否还将顶着压力继续‘揭黑’”的问题时,申草给出回答是“我们可能会继续揭黑,但方式会更谨慎一点,最大限度避免误伤质疑对象”。

  但是观察其在新浪财经的专栏可以发现,自7月12日下午发表了《收益与现金流背离,天威太阳真的盈利吗》一文后,申草就再也没有新发表任何文章。

  种种迹象表明,申草似乎已颇有解甲归田之意。

  联系到申草单位对其的警告和申草自身希望事件尽早平息的期待,不能不让人生出一个判断——至少近期,申草不会再“揭黑”什么上市公司了。

  不过,对于2001年以600字戳穿“蓝田神话”的刘姝威,申草却是顶礼膜拜的。“你能否帮我问问刘姝威对申草的看法、态度?”申草问。

  一声长长的叹息

  探寻申草对于刘姝威对申草态度的重视,可以看作申草寻找的一个慰藉。不过,透过这句话,不难看出申草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申草“揭黑”G丰原、G天威和刘姝威“揭黑”蓝田股份有着不少相通之处。

  2001年10月底,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写就一篇600字的短文,发表在了《金融内参》上,这之前,蓝田股份自1996年上市以来,以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的骄人业绩,创造了中国股市的神话。

  而刘姝威这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短文发表不久,蓝田股份就拿到了这本刊有该文的属“内参”性质的杂志。就在该文发表的第24天,蓝田股份的两位高层跑到了刘姝威的办公室,随后即对刘姝威展开了诉讼。

  而展开诉讼之前,刘姝威的办公电话、私宅电话和手机号码都被公布,不少人威吓她将对之“挫骨扬灰”,“实施暗杀”。这种对刘姝威而言“行走在地狱边缘”的状态,直到蓝田股份内幕被揭穿、退市才停止。

  经过蓝田股份残酷的一役,刘姝威此后还会“揭黑”上市公司吗?申草这样发问。其实,这也是申草判断局势之后的自我问询?

  8月11日下午,就申草的请求,《经济视点报》记者连线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中心,提出采访刘姝威。记者仅列了两个问题:蓝田股份一役之后,您还在“揭黑”上市公司吗?能否介绍下这之后您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但可惜的是,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中心的武姓工作人员第一次连线刘姝威时,她自称“正在车上,回头再说”,而这之后,刘姝威的手机就一直处于关机状态。“学校放假了,只能打刘研究员的手机,她不开机,我爱莫能助。”这位武姓工作人员说。

  有分析人士对《经济视点报》记者说,刘姝威此举在情理之中,因为蓝田股份一役,刘姝威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恐吓、威胁,刘姝威甚至做好了“被杀”的准备。因此,今后是否再“揭黑”和质疑上市公司,她自然小心谨慎。况且研究所的工作也很多,刘姝威精力有限。

  现实是,在蓝田股份一役之后,刘姝威确乎没再质疑过什么上市公司。

  《经济视点报》记者也向郎咸平发了要求采访的短信和电子邮件,但直到截稿,郎咸平教授未予回复。

  刘姝威之后,“揭黑”上市公司的队伍里还涌现出了化名为“飞雪漫天”等不少“侠客”,不过这些人基本上都很快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申草似乎更坚强些,此前,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申草已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即便面对威胁,在这里我依然补充声明,其实G丰原大股东占用资金数额远不止10亿元,其虚增资产余额加起来数额相当巨大。本来大股东占用巨额资金应该挂在其他应收款上,但该公司却挂在了货币资金上,这种行为不但违反了《证券法》,而且新修订的《刑法》也对此规定了掏空上市公司罪,对G丰原的行为理应追究刑事责任。”

  不过申草目前的处境,确实暗合了刘姝威当年的覆辙。

  漏洞频传为哪般

  正如申草质疑“揭黑”G丰原、G天威的措词所说,他并非空穴来风,所依仗的数据悉数来自上市公司公告等公开资料。

  多位证券界人士表示,通过公开资料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确实可以发现上市公司的许多奥妙,并据此对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作出评估,是基本客观、基本准确、可信赖的。

  “上市公司的公告是按照我国的相关证券业规定必须公开的,其措辞和表述方式有着逻辑性,如果掌握了方法,通过解读这些公告,可以得出有价值的分析结果。”河南正大永信会计师事务所总经理杜海波如是说。

  杜海波已有7年从业经历,目前担任着双汇发展、泰龙制药、上海新焦点等数十个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也是河南华英鸭、白象方便面等非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他表示“过去和现在,上市公司造假甚至是严重造假的情况都是普遍存在的”。

  “会计造假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是上市公司的一个冒险博弈。”杜海波说。

  博弈的道理在于——1995年,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配股的决定》的规定,只有年度盈利超10%的上市公司才能配股,连续3年不能达到这一要求的必须退市。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大部分上市公司难以实现这一标准,出现高盈利和高亏损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企业处在中间层,业绩达不到配股要求显然是企业难以承受的,于是造假也就成为必然。

  杜海波曾就许多上市公司的多年业绩作过跟踪调查,他发现了一个独特的现象——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业绩都是倾向于大于或等于10%。而这一数字绝对失真。

  “上市公司造假有着先天的体制土壤,财会界已经形成的不以造假为耻、反以为荣的社会环境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河南九鼎德盛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宝盈博士说。

  就此,杜海波列举了上市公司三种主要造假方式:第一类为虚拟指标造假,分为无中生有编造假的交易事项、人为调节财务数据、隐瞒交易事项和交易数据三种情况;第二类为利用会计准则随意变更会计核算处理方法,根据自身情况找到有利理由改变结果转移风险;第三类为利用关联交易造假。

  张宝盈则详细列举了上市公司惯用的造假手段,比如虚构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收入、转移费用、费用资本化、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制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潜亏挂账、资产重组创造利润等13种手段。

  此外,上市公司在财务造假上,还有一些其他手段,比如利用汇率、利率的变化,企业就有可能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标准入账,不过这一条需要等待时机,因此不经常使用。

  “如果不造假代价巨大,造价的损害却很小,那么,为何不造假呢?”杜海波说。

  监管难题使人愁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会计造假已成全球性问题的严峻形势下,相关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却有着流于形式的嫌疑。

  据媒体公开报道,早在2003年12月,已有媒体刊登《财务报表暴露种种疑问,G丰原生化虚增出口谜团》一文,开始对G丰原的财务问题提出质疑。当时,G丰原发布的澄清公告并未澄清财务实质性问题,只是声明“公司生产经营和销售情况一切正常。公司正在就媒体提及的有关内容积极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将作进一步的披露。”但这之后,G丰原并没有进一步披露。来自市场的质疑最终不了了之。

  究其原因,分析人士认为,其实是中国的信息披露制度无法严格执行,中国股市在行业监督以及审计、税务等部门的监督与配合上,都有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社会大环境并不利于诚信的建设。

  杜海波说,中国《会计法》是一个典型的“橡皮法”,也是原因所在。《会计法》出台于20世纪80年代,处罚非常轻,富弹性,因此尽显“疲软、控制力小”的弊端。“这些年听说过缘于《会计法》所出的刑事、民事案例吗?根本没有!”

  此外,上市公司一般都是地方优秀企业,地方保护严重,这是对上市公司监管不力、不能防患于未然的另一个原因。

  事实上,对于上市公司造假猖獗的情况,国家有着清醒的认识,分析人士说,2006年年初以来,应该说上市公司监管层的监管力度正在加强,特别是年初新《公司法》、《证券法》和《刑法修正案》的出台,都是对上市公司、市场机构参与者监管力度加强的表现。

  但在分析人士看来,因为积习使然,上市公司法治意识淡薄,一些地区证券监管部门、监管层次等不同,对上市公司造假尚不可能一举杜绝,需要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

  因此,出于一种正义感、成就感,即便没有这个申草,势必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申草“揭黑”上市公司。

  而事实上,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草根”们,能发现很多不具专业知识的投资者无法发觉、监管者可能又无暇顾及的上市公司舞弊行为,实际上充当了监管者、中介机构、投资者之外的“第四只眼”。

  目下中国在上市公司方面的监管现实是,一边是监管不到位,一边是审计师没有独立地位,使得“经济警察”缺失,这就对媒体和公众提出了监管的额外要求。

  因此,“我们应当理性看待‘申草现象’,这些人是

资本市场的英雄。尽管其一语既出,即造成股价下跌,使许多投资者损失巨大。但申草的所作所为,正是出于纠偏上市公司的造假惯性动作,这对资本市场利大于弊。”张宝盈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