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美国停止加息对A股市场影响积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 03:34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心宋国祥

  8月8日美联储中止了从2004年6月以来的连续17次加息,表明美国货币政策已经由主要关注通货膨胀转向了关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近期美国加息已经基本到头,这可能预示着国际利率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并且因此将进一步强化当前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加速,从而总体上对我国证券市场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国际利率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

  当前美国短期利率水平已经基本到位,今年美国再次提高利率的可能性较小。我们判断,目前美国货币政策已经由主要关注通货膨胀转向了关注经济增长,再次提高利率的可能性较小。这是因为,目前看,能源和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对美国核心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有限,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也比较稳定。但美国经济增长却出现了明显减缓慢的迹象。由于这种经济增长减缓可能会抑制美国通货膨胀的抬头,因而美国进一步提高利率的需要大大削弱。

  而欧元区、日本和中国与美国的情况几乎相反,下半年提高利率的可能性较大。先看欧元区。2005年12月以来欧洲中央银行四次小幅度提高利率。8月3日欧洲央行表示,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仍将对通货膨胀保持高度关注,表明下半年有可能再次提高利率。目前欧元区利率水平较低,货币政策仍然宽松,通货膨胀率持续超过目标,货币和信贷增长迅速,经济增长强劲,通货膨胀预期也不断增强。因而,今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利率继续上调的可能性很大,估计年底前欧洲央行还会提高利率50个基点。

  近两年来日本经济增长开始加速,过去7个月的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率也为正增长,表明日本正在走出近8年的通货紧缩。3月9日日本结束了2001年以来为打击通货紧缩而实行的数量扩张型的货币政策。7月14日日本中央银行提高利率25个基点,从而结束了长达7年的零利率政策,并且指出日本经济将继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将保持正增长趋势。我们认为这是日本利率逐步正常化的开始,估计年内有可能再次提高利率,但是幅度可能不超过50个基点。

  最后,中国货币政策紧缩将导致人民币利率提高。近来中国

人民银行逐步加强了货币政策紧缩的力度,以抑制经济过热。我们认为力度仍然不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紧缩货币政策,结果是中国与美国的利率差可能会进一步缩小。

  强化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

  美国停止加息导致的国际利率格局变化,必然会带来国际

汇率的变化和国际经济增长的相对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我国当前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更加特出。首先,从汇率的角度看,在美国停止提高利率后,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问题可能会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美元对欧元和日元大幅度贬值的可能性增加。因而,下半年人民币可能快速升值的预期增强,这将进一步导致大量的国际流动性不断流入我国。

  其次,从国际经济增长的角度看,美国停止加息旨在抑制当前美国经济增长迅速减缓的势头。如果能够达到目的,美国经济可能会实现较为平稳的增长。这将有助于抑制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缓解中美贸易摩擦,从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能够继续维持快速增长。这将使由我国贸易顺差增长带来的货币流动性大幅度增加。

  对我国证券市场有积极影响

  首先,美国停止加息导致的我国货币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显然对我国证券市场在资金面方面将是有力的支持。在我国对房地产等行业投资的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大量的资金很可能会流入证券市场。这是因为,当前我国的利率水平仍然处于历史低位,在我国

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结构不断优化和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投资于证券市场对投资者来说将越来越有吸引力。

  其次,人民币因美国停止加息而加速升值的势头可能会导致我国证券市场上相对价格的变化,推动证券市场价值的重估。因为出口部门以及与进口竞争部门的增长将受到抑制,而其他部门的发展将得到激励,从而证券市场对这些部门的定价将会不断修正。这种相对价格的变化,有助于我国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削弱对出口增长的依赖。此外,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也会导致我国证券市场价值相对于其他国家证券市场价值的不断提高,增强外资对我国证券市场的信心,这也有助于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国际化。

  第三,美国停止加息如果能使美国经济避免衰退并且实现较为平稳的增长,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出口的平稳增长,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这无疑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