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控股转向参股 民资热情不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03:37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从八大家族金融兴衰看民营资本进军金融业

  证券时报记者林风

  2006年7月27日,全国工商联在北京公布了2005年度上规模(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民营企业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这是第一次有从事金融保险业的民营企业入围。这将大众
的眼光又一次聚焦民营资本进军金融领域的话题。

  民营资本在银行股权占比增长

  根据全国工商联公布的2005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调研报告,按营业收入排序的500强中,将银行、保险等金融产业作为其主营业务的并不多,从工商联公布的数据看,包括东方集团、四川新希望集团、江苏力联集团、大连实德集团、江苏苏宁环球集团有限公司。(见表一)

  事实上,以间接控股或少量参股金融行业的远不止这些。早在2003年,《新财富》统计数据就显示,中国的民营资本控制着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4.6%,在证券公司中民营资本占证券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3%,中国八大家族在金融领域的投资额达到80亿元。虽然这两年民营资本触礁金融企业的新闻频见报端,但并没有妨碍新的民营资本进军金融业的热情。

  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末,据对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统计,国家股、国有控股企业法人股、外资股及民营股分别占比23.95%、30.79%、14.33%、12.07%。2002年到2005年三年间,民营股增加了65.54亿股,增长率为144.9%,民营股占比增长了1.24%,而同期国家股、国有控股企业法人股占比分别下降了0.76%、17.19%。

  比较典型的浙商银行,民营资本已占其总股本的5.71%;而作为一家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民营资本占其总股本的55.04%。

  另外,据对我国115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统计,国有控股企业法人股、地方财政股、外资股、民营资本股分别占比41.66%、17.34%、4.17%、29.42%,民营资本占比仅次于国有控股企业法人股;2002年到2005年三年间,民营股占比增长了10.19%。

  进军金融业热情不减

  八大家族金融问题频现后,资本圈造系运动放慢了不少,但民营资本进军金融领域的热情不减。

  2004年6月30日,中国银监会批准同意浙江商业银行从外资银行重组为一家以浙江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更名为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商银行共有股东15家,其中13家是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占85.71%;最大的股东有三家,每家所占股份各为10.34%,万向控股有限公司是并列第一大股东。另外,横店集团、浙江广厦为并列第二大股东,各持有9.54%的股份。

  朱宝国控制的健康元药业集团2005年年报显示,其投资的金融机构包括广东发展银行珠海分行、交通银行、珠海市商业银行、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初始投资成本为7324.58万元,其中珠海市商业银行的股份占比为6.11%。

  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是改革开放27年来首份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也是再一次以国家政策的形式,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个公平的发展平台上,被誉为民营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意见》规定,“今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

垄断行业和领域”,和金融领域直接相关的包括“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要积极吸引非公有资本入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

  进入2006年,一些新的金融领域如典当行业出现了民营资本井喷的局面。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巨大潜力,较高的典当当金利率和巨大的商业利益空间,使典当行业迅速吸引了民间资本的热情涌入,

商务部于7月公布了全国典当行业的一组数据:企业总数2052户、行业注册资本总额170多亿元、2006年典当总额预计达800亿。上海市目前有典当行67家,去年的典当业务就有38.38万笔,典当规模达64.4亿元。南京市去年一年典当总额接近16亿元。

  据了解,各地典当行业大多为民营资本。浙江典当行绝大部分都由民资控股,平均注册资本1500万元以上,最高达6000万元,全省有4亿多元民资涌入典当行业,一些人甚至将典当行开到了外地。而在江苏,2005年也有近3亿元资金进入典当行业。即使是贵州,典当行业的资产总额也已超过2亿元。

  2006年8月,浙江新华期货国有股权以2120万的价格被

义乌三家民营企业组成的竞买团拍走,这个价格接近起拍价的两倍,超出了拍卖方的预期,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有分析师表示,随着金融期货脚步的临近,民营资本也希望分享到该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