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蝴蝶效应考验中国功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 03:37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左小蕾

  美联储8月8日的例会没有再次提升利率,不论是所谓加息周期的结束还是暂停加息,都明确揭示了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心。美国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大大上升,地球那一边的蝴蝶的翅膀扇动,地球这一边会刮起什么风?清风、微风,还是暴风、台风,甚至龙卷风?中国应该关注美国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直接影响出口贸易

  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出口贸易下降。美国经济疲软的预期马上会表现在投资、消费需求的下降。美国消费市场的萎缩意味着美国人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下降,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包括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意味着中国出口市场的萎缩。

  美国经济下滑,不但减少对中国进口产品的需求,也会减少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需求,包括减少对欧盟和日本的进口需求,进而影响全球经济。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的出口贸易会进一步受挫。

  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比

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大得多。我们看见,从去年7月21日开始,
人民币汇率
机制改革一年来,中国的出口贸易从增长率来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可能一些边际利润很低的出口加工行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其他一些公司和企业是可以通过缩小利润空间或者适当调整价格来保持出口增长的。但是全球消费市场的萎缩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是绝对的,因为如果没有需求,没有市场,东西是卖不出去的。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的出口贸易大幅下降,就是东南亚经济严重衰退导致中国周边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购买力大大下降造成的。

  如果作为中国经济三大引擎之一的出口贸易增长放慢,中国经济的增长随之放慢是显然的。而由出口减慢带来的就业问题、过剩产能引起的库存增加问题会发生相互影响,造成经济增长进一步下滑的压力。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是否得到缓解,要看综合效应。如果中美贸易顺差下降,人民币低估的幻觉会有所淡化。特别是出口贸易下降带动中国经济减速,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之名赌人民币升值之实的热钱,就不会蜂拥而入。外汇积累速度因贸易顺差和热钱流入减少而相应放慢,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应该会得到适当的缓解。

  有利于缓解经济过热

  美国经济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程度,关键要看美国经济放缓的程度。如果美国经济出现所谓“硬着陆”,也就是美国经济增长继续大幅下滑,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无疑是严重的。如果美国经济只是随经济周期的规律变化的平稳调整,这样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可控的。

  我们认为,美国经济不会出现突然的危机性的衰退。当前美国经济变化最值得关注的是

房地产市场的租金上涨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带来的通胀上升所发出的信号。相信市场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正在逐渐吸收美国经济发生变化的信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美国经济,弹性和灵活性比较大,自我调整的能力比较强。只要美国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把握适当,经济就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如果美国经济能“软着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会比较温和,出口贸易有所下降,经济增长适当放缓,对中国目前的偏快过热的经济形势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经济增长不是从10.9%下降到5%或6%就没事,如果保持8.5%、9%、9.5%的增长,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增长模式的转变上,可能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增长。

  出口调整对总体经济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但是国际消费市场萎缩对一般消费品的出口的影响是直接的,生产这些产品的出口企业还是要做好特别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

  以变应变

  不论美国经济如何变化,中国都应该加大启动内需的力度,增加财政的公共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政府储蓄和居民的风险储蓄,增加当期消费,特别是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中国经济要更多依靠内需而不是外需来推动。

  另外要加快调整出口导向的相关政策,促进出口企业的结构调整,加大企业随国际市场变化而变化的灵活性。当然也要特别注意出口企业调整可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我们认为,美联储最近的货币政策决定是在发出警示,美国经济可能会适当放缓,但是不会出现严重衰退。中国只要采取正确的政策,以变应变,从短期来说,可以应对美国经济放缓的影响;从长期来说,可以提高中国经济的灵活性,增强适应国际市场风云变幻的能力。

  (作者单位:银河证券)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