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业绩操纵的利器减值准备转回高峰暂未现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 08:50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已有数据显示,上半年减值准备转回占净利润比例约6.38%,同比略降 证券时报记者 罗平华 2006年上半年,*ST铜城实现净利润34.51万元,但其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达到638万元,这一金额是该公司净利润的18.49倍。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对公司的影响由此可见。 今年的半年报,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即将实施,减值准备的转回更是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因为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因此,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新规意味着,那些喜欢采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集中冲回,否则,在2007年1月1日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后,这些“被隐藏的利润”将再也没有机会浮出水面。 不过,根据本报信息部的统计,截至目前,近1400多家公司披露的2005年年报,以及200多家公司已披露的2006年半年报均显示,上市公司面对新会计准则反应平静,预期中的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高峰并未出现。 业绩操纵的利器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常被上市公司用来‘熨平’业绩。”一位国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审计的主管对记者表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能够造成上市公司利润在年度之间转移,对于周期性明显的上市公司,在行业景气时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在行业低潮时少提或者转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滑利润,使得公司业绩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 上市公司之所以会使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操纵利润,其目的也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实现再融资,有的是为了掩饰经营上的重大失误,还有的是为了转移利润给大股东,或者是为了保持上市资格。 例如*ST科龙,2002年度该公司转回坏账准备0.5亿元,转回存货跌价准备2.12亿元。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在会计处理上是减少当期费用,相应地增加了利润。正是充分利用了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手段,该公司业绩才能够由2001年亏损15亿元到2002年实现盈利1亿元,实现这一大逆转。 与*ST科龙“正向”操纵利润手段相反的是,一些盈利企业为隐藏利润进行的“负向”操纵,即把利润做小,其主要手段就是在盈利较多的年度,大幅度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当年费用,减少当年利润,待来年度盈利下降时,再运用转回手段增加利润。 G氯碱2005年净利润仅为410.57万元,但通过“以前年度已经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转回”项目转回5202.85万元,假如扣除这部分收益,则G氯碱当年度将亏损4792.28万。与此相似的还有长春经开(资讯 行情 论坛)、 ST大盈(资讯 行情 论坛)和G抚钢等公司。 对其他公司而言,计提转回的影响也不可小觑。2005年,G长虹(资讯 行情 论坛)28503.67万元的净利润中,15755.32万元是由转回贡献的;G联通284221.93万元的净利润中,转回额为11485.62万元;GTCL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如无11106.17万元的转回,则亏损额将不仅仅是32024.3万元;*ST科健(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虽有9990.63万元的转回,但仍然亏损了13726万元。 根据2006年半年报的数据,*ST铜城转回638万元,是其净利润的34.51万元的18.49倍,与此相似的还有GST化工(资讯 行情 论坛)、G安信。而中国服装(资讯 行情 论坛)转回的804.59万元,并未能挽救该公司702.7万元的亏损局面,G金花1060.45万元的转回也未使其避免亏损1039.31万元的结果。 转回高峰未出现 根据本报信息部的统计,近1400多公司披露的2005年年报以及200多家公司已披露的2006年半年报均表明,预期中的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高峰并未出现。 截至8月4日,已披露2006年半年报的220家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40.72亿元,转回各项减值准备8.99亿元,占净利润的比例为6.38%。而这些上市公司2005上半年转回的各项减值准备为7.48亿元,占其105.52亿元净利润的7.09%。相关公司转回的减值准备占净利润比例未见异常变化,这表明,2006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并未对以前年度的资产减值准备进行集中转回。而2005年度,所有上市公司合计转回90.25亿元,占其净利润16.47%,进一步说明了2006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计提转回处于正常水平,并未出现预期中的转回高峰。 坏账转回仍是转回重点 据一位拥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业内人士介绍,新会计准则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17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有不少研究机构因此认为,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转回的高峰将在2006年出现。但该人士称,其实这是对新会计准则的一知半解,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等减值的转回是被排除在第17条规定之外的。 据了解,结合现在上市公司半年报和年报披露的“资产减值准备表”具体来说,在新会计准则下,其实仅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三项的计提转回是被明确禁止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两项中的股权性投资并采用成本法计价的计提转回也是不允许的;其他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四项的计提转回在新旧会计中并无不同。 本报信息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末,全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总额为1909.11亿元,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三项的计提占比仅为13.79%,其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比11.73%,由于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减值采用的方法相对固定,因此通过固定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操纵利润不但不容易操作,而且太过明显,一般不为上市公司所采用。 一般情况下,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和转回为更多公司用来操纵利润,以2005年上市公司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期末余额为例,坏账准备为943.56亿元,占比49.42%;存货跌价准备为185.56亿元,占比9.72%。两者合计占计提近六成,这也为日后的转回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虽然占计提总额也有15.85%之多,但委托理财并造成损失的上市公司一般被投资者认为是“不务正业”,通过这种方法调节利润对上市公司来说风险很大。由于新会计准则下,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等三项的转回依然被允许,因此上市公司并无在2007年之前转回的必要与压力。 在已公布2006年半年报的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表中,220家公司共转回各项减值准备8.99亿元,其中转回坏账准备3.94亿元,占转回总额的43.82%;转回存货跌价准备2.26亿元,占转回总额的25.16%。这表明,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两项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确是上市公司转回的重点。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三项即将被新会计准则封死的转回,合计为1.23亿元,占比13.74%。 “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来看,新会计准则并不能堵死上市公司的操纵利润之路。”某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他同时说,“新会计法中的‘公允价值’的普遍应用,将使上市公司操纵利润之路越走越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