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市场发行步调不会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木兆 邵刚

  一年前,资本市场融资因股改暂停,有关“中国资本市场战略资源流失”、“期盼大盘蓝筹‘海归’、上市”的说法一时极盛,而今,中国银行大秦铁路、国航等大盘蓝筹股发行上市或进入程序,市场对发行节奏问题的争论再起。

  这是否可比喻为“叶公好龙”?

  发审会暂停近两周并非调控之举,而是等待企业补充中报

审计资料———世界上没有一个市场会通过人为控制发行节奏的方法来调控市场、调控指 数。换句话说,在市场机制和功能逐步完善的现在,如果一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提出发行申请,而监管层以调控指数的目的拒绝其发行上市,是否也违背了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的初衷,对企业不够负责?如果将这个问题引向更为宏观的层面,即可看出,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推动大盘蓝筹企业在本土市场发行上市,仍是我国资本市场下一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首先,直接融资比例过低,融资结构不合理,是困扰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业稳健运行的突出问题。在全年新增信贷3万亿的控制指标下,今年上半年银行放贷高达2.5万亿;而截至目前,资本市场融资总额仅为600余亿。即便以全年信贷可控制在3万亿,资本市场全年融资1000亿的尺度匡算,直接融资也不过是间接融资总额的4%。每次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银行坏账的比例都会提高,从而加重金融业的运行风险,波及宏观经济运行,并最终反映到资本市场上来。因此,要改善直接、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资本市场要走的路还很长。

  其次,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流动性过剩。为此,央行采取了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大量发行央行票据等措施,但正如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周正庆所说,“就货币调控货币,效用有限”。在市场利率水平比较低,流动性比较充足的情况下,适当发行一些

股票和企业债券,有利于过多的流动性资金转变为证券,有利于促进企业资本的形成,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再次,我国资本市场不能起到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投资者不能通过股权投资享受国民经济增长的成果,一直为人诟病。其根本原因,在于上市公司中能够代表国民经济强劲增长、处于行业龙头低位的大盘蓝筹企业太少。

  中国石油每年利润1000余亿,中国移 动每年利润500余亿,却皆因只在境外上市,使外国投资者坐享其成,而为这些企业创造价值,每天开车、打手机的中国投资者却只能“望洋兴叹”。

  另外,人常说中国银行、中国石化是调节指数的“杠杆”,仅中国银行一家,就占去了沪市总市值的17%,这是资本市场制度不健全的表现,要让市场趋于稳定,则必然要求这些杠杆的作用能够降低,也就有必要要求有一些相对较大的企业发行上市,摊薄这些巨无霸的权重。

  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新兴+转轨”的发展阶段,监管部门会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到“三度”的统一。另外,在拓宽资金入市渠道方面,监管部门也在积极协调有关部委,适时提高保险资金入市比例,推动

企业年金和大型国企财务公司资金入市进度。

  从资本市场建立之初,广大公众投资者都一直在通过这个市场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贡献。一年来,市场发生深刻变化,投资者也初次品尝了财富效应,扩容恐怕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为了实现资本市场和国民经济的更大发展,这一步必然要迈出,这是愚公移山的过程。

  是做叶公,还是做愚公,我们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