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承诺现金捐赠 平安独扛广发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6日 06:17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严颜 北京报道

  退出?合作?控股?

  经历了近半年的静默思量后,在广东发展银行(下称“广发行”)的股权争夺战中,平安集团最终选择了最后一种方式。

  本报最新获知,广发行新一轮竞标启动,花旗集团、法国兴业(下称“法兴”)和平安集团三家竞标团纷纷递上新的标书。竞标者各自维持了年初的报价,但平安在标书中承诺了一项新的特别安排,即以现金捐赠方式给予广东省政府数十亿元人民币,助其解决广发行坏账。

  这样,原本处于最低标价的平安由此一跃成为出价最高者。

  在竞标的关键时刻,平安以激进策略打破了原有竞标格局。

  新筹码

  平安在新的标书中,虽然维持了原来的报价,但几十亿的政府捐赠使其整体报价具有了更大的

竞争力

  对此消息是否属实,平安集团发言人表示不予评论。

  知情人士则透露,平安在提升整体报价的同时,没有就新增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向广东省政府提出过多要求。

  据本报了解,自2004年广发行股权转让一事启动以来,总额达500亿的不良资产一直是个巨大的包袱。

  按照广发行与竞标团最初达成的协议,不良资产以2004年12月31日为界,此前的由广发行承担,2005年新增的则由股权的新投资者承担。但是,随着股权转让的一度停顿,原协议是否会更改,未有定论。

  知情人士表示,在新增贷款的解决方式和分摊比例上,广东省政府一直态度模糊。

  对于作为广发行最大股东及坏账担保人的广东省政府而言,竞标价以及与坏账处理相关的重组条件是决定其最终取舍的关键因素。

  在今年初的前一轮竞标“加时赛”中,花旗曾大手笔地提价11亿元人民币,将出价升至241亿元。另一外资竞标团,法国兴业则以235亿元居第二。平安出价仅226亿元,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但简单的报价背后,重组条件却决定了竞标方案的实质性差异。据消息人士透露,花旗尽管出价最高,但同时要求政府在坏账问题中承担更多责任。即一旦收购完成后,如有更多不良贷款出现,广东省政府对新投资者的保障补偿上限升至投资总额的60%。这一保障赔偿条款的有效期限为一年。

  相对之前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的案例,有分析人士认为,花旗虽然表面上提高了竞投价,但对未来风险的锁定,使得这部分多出来的溢价并不具有实际意义。

  由此来看,平安的“新筹码”突破了简单报价上的比拼,与花旗呈现出不同的策略——在重组条件上做文章,来攻击对手的软肋。

  事实上,平安采取的这种方式已有前车可鉴。两年前,高盛在与方风雷牵头组建合资公司高华证券时,为了解决海南证券(高华前身)的历史包袱,高盛就曾经通过成立基金,向海南省政府捐赠5.1亿元以助偿债。通过这种方式,高盛最终实现了自己在中国境内业务拓展的计划。而高盛恰是此次平安竞投广发行的财务顾问。

  激进平安

  此前,市场曾一度传闻,因与竞争对手实力悬殊,平安已退出广发行竞标。事实上,平安从未放弃,只是因考虑突围的方法而陷入静默。

  “广发行的价格已经被花旗标得那么高,再高上去实在是很困难了。”几个月前,平安集团的人士还向本报表示忧虑。

  但如今,平安却采取了出乎寻常的激进策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香港某大行分析师认为,平安实际上还是一个冷静且聪明的投资者。平安目前之所以敢于用数十亿的“大手笔”提高竞标条件,得益于6月《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国十条”)的出台。在“国十条”中“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水平,支持国民经济建设”的引领下,平安已不再囿于资本金的限制,而可以用保险资金(实际就是保费收入)投资银行股权。

  通过上市和多年来的利润积累,目前平安集团的资本金盈余大约有200到300亿,而旗下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保险资金则达3000多亿。

  而以险资进行投资对平安来说是一箭双雕,一方面,平安重组广发将获得更多的资金“底气”;另一方面,从保险资金投资的长期匹配来看,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中国银行业非常适合险资投资。

  从广发行自身情况来看,盈利能力也在增强,为平安提高收购价格提供了基础。在2006年7月底召开的广发行上半年工作会议上,行长张光华披露:广发行2006年上半年实现税前利润16.8亿元,同比增加11.4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两倍。

  尽管已经握有平安银行和即将获得深圳市商业银行两张银行牌照,但前者至今未能摆脱合资身份,无缘人民币业务;后者则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城市商业银行,业务仅局限于深圳一地。二者都无法与平安集团全国性业务的网络架构相匹配,无法发挥出预期的综合经营的协同效应。

  按照平安集团战略,银行与保险和资产管理业务并列平安的三大业务支柱,平安高层多次表示,银行将与保险实现互为纽带的协同效益——银行可充分利用平安庞大的客户群、渠道的先天之利,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提升平安品牌价值;同时,利用银行渠道销售保险,对保险主业的发展也是如虎添翼。

  可以看出,平安激进策略背后,是其对全国性银行牌照的极度渴望。

  风险

  广发行并购案中,与国际金融巨头展开“肉搏”的平安集团现在是在孤军奋战。

  自年初荷兰银行退出竞标团后,不再有合作伙伴的平安,必须独自面对广发行85%的股权转让份额,控股成本陡然增加。

  业内人士透露,平安集团战略一向推崇控股策略,因此,平安极有可能是独自吃下全部85%的股份。

  一周前,平安以49亿元吃下深圳市商业银行89.24%的股权,已经证明了其控股银行的决心。但是,相对于花旗只用20%的股权便换得广发行控股权的做法,平安的策略显得代价和风险都比较高。

  目前,遭遇政策瓶颈的花旗和法兴竞标团都调整股权收购的内部分配比例。其中花旗和法兴都将自己的持股比例由最初的40%和24%下降到20%的政策限度以内。

  这意味着花旗和法兴各自只需动用50到60亿的资金就可以实现控股目标。而平安必须独自支付226亿收购价外加几十亿的捐赠。更重要的是,花旗和法国兴业能够将广发行的不良贷款以及未来经营的风险在竞标团伙伴间分担,平安则必须独自承担。

  作为花旗竞标团成员的中国人寿一位人士表示,对平安能否有足够的能力经营好银行感到担心。“毕竟平安没有银行经营经验,很难相信仅靠临时挖一些人过来组织一个银行团队,就可以经营好一家银行。”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花旗虽然对收购后新产生的不良贷款的分摊比例向广东省政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是对未来不确定风险的锁定,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而平安的宽松态度则意味着未来可能出现的高风险。”

  对此,前述的香港分析师认为,过去的一年,在重组和谨慎的环境下,广发行坏账高峰期已过。而且,经过一年的久拖不决,广发的坏账黑洞逐渐水落石出。看清形势再以捐款“出牌”,是较理性的做法。关键是,平安看到的是与其他金融业务整合后的整体价值。

  截至去年底,广发行背负500多亿的不良贷款,市场预测,重组资金将达到600亿元。这意味着,平安控股广发行后,并不能很快产生投资收益,如果依照“国十条”的新举措,以保险资金进行收购的话,投资收益的迫切性将极为突出。

  与中国人寿斥资46.45亿元参股中信证券不同,“投资中信证券将稳赚不赔。几天内,中国人寿就账面浮盈30多亿元,再加上中信证券具有相当可观的分红收益和良好的成长空间,获利是肯定的。”证券分析师几乎众口一词。而平安收购广发行并不能短期获利。

  但是平安集团所面临的现实是,经过连续几年的银行市场开放,优质的银行资产几乎都已完成引资重组,全国性银行的收购空间所剩无几,广发行几乎就是最后机会。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