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限售股解禁8月迎来首次高峰 解冻公司达到31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05:51 深圳商报

  限售股解禁8月迎来首次高峰

  解冻公司家数达到31家,共计36亿股原非流通股将可上市流通

  【本报讯】自6月17日G三一的股改限售非流通股“解禁”开始,G股公司的非流通股就陆续进入了可流通状态。据悉,以8月1日G紫江近1.3亿限售股“解禁”为开端,8月份将迎来股改后限售股解禁的第一波高潮。据了解,8月解冻公司家数达到31家,共计36亿股原非流通股将上市流通,按照最近收盘价计算的解禁市值超过350亿元。其中持股比例小于5%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即所谓的“小非”)可减持规模达到250亿元。8月将成为年内解冻规模的第一个高峰期。

  构成存量扩容压力

  来自WIND资讯的统计显示,在8月“小非”36亿股上市流通掀起第一波高潮之后,11月份和12月份分别有72家、66家公司限售股的一年锁定期满。明年4、5月份也将是单月解冻规模的高峰。未来一年半时间内,“小非”累计可减持规模约为总可减持规模的70%左右,解禁市值也急剧增加。明年4月后突破1000亿,明年8月后突破2000亿,构成“存量扩容”的主要冲击力量。尽管如此,分析人士指出,就今年下半年而言,与1500亿至2000亿元的预计A股IPO和再融资规模相比,源自“小非”解冻的减持压力并不显著。“小非”上市的冲击更多来自心理层面。在当前快节奏扩容背景下,“小非”解禁的负面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被放大。其实,A股历史上也有过解禁股上市的案例。一项对以往160起职工股、战略投资者持股上市前后股价表现的分析结果显示,这些低成本持股解禁后的获利抛售行为确实对股价造成了一定负面冲击,但这种冲击更多体现在较差的市场气氛下。

  对二级市场冲击有限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单就“小非”上市来说,风险与机会并存。对于基本面缺乏亮点或成长性不足、估值明显偏高的公司来说,将构成真正冲击,尤其在“小非”股东数量较多的情况下,这种冲击更大;而对于估值合理、大股东减持意愿小、承诺减持价格大大高于现价的这类公司来说,面临的实际冲击较小。从历史上看,低成本股获利抛售在弱势市场中往往造成股价超跌。因此,对于优质公司而言,“小非”的流通反而带来极佳的买入机会。

  自7月27日以来,大盘走出了五连阴形态,随即两颗十字星又增加了许多变数。分析人士认为,在“小非”解禁遭遇扩容加快与宏观调控汇合的这种较差市场气氛下,“小非”解禁对市场预期的冲击还是不容小视。从第一只解禁的G三一走势来看,其近20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达28.54%,这样的走势并不是很好的榜样。

  申银万国分析师指出,虽然陆续解禁的“小非”未必都上市流通,但至今市场尚未真正接受过批量的全流通的考验。像过去G三一仅象征性卖出一手的状况,估计在8月份及之后的市场格局中再难出现。“小非”对市场预期的影响将开始逐步显露出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