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准备金率上调还会继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6:07 中国证券报

  黄建锋

  央行近期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表明货币宏观调控仍将以适度从紧为基调,而调整的步骤依然是“微调”,并且调控的重心会落在数量型工具上。

  适度从紧的基调将会延续

  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宏观调控适度从紧政策的继续。基于对宏观经济过热趋势明显和经济内在结构急需调整的判断,央行推出了一系列连贯的以“紧”为基调的政策举措,包括窗口指导、提高贷款利率、限制过剩行业信贷投放、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等。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延续着央行宏观调控“紧”的思路。

  此轮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直接冻结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约3000亿元,在货币乘数作用之下,预计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12000亿元,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的紧缩效应明显。

  但受限于宏观经济的惯性作用和政策举措的时滞效应,央行宏观调控预期能否实现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在今后的货币调控实践中,不排除央行再出紧缩性工具。因此,在此轮宏观调控中,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不是结束,只是一个中间时。

  今后调整的思路仍然是“微调”

  央行行长周小川6月曾表示,“央行下一步的政策思路是微调”。在央行诸多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以其刚性被视为货币政策的“巨斧”。因此,有市场人士对央行连续两次撬动存款准备金率是否属于“微调”的范畴提出质疑,并据此认为央行政策思路出现转向。

  事实上,存款准备金率的分步调整恰是“微调”的表现。一是自2005年以来,市场即强烈预期央行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诸多政策出台之后兑现这一预期,市场对此已经有长期心理准备。二是央行在2004年推出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与此同时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我国金融机构对此项政策的影响已有应对经验。三是本轮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在步骤上分步实现,在对象上区别对待,金融机构对此有缓冲的过程。央行对金融机构分两次冻结超额存款准备金约3000亿元,但与金融机构拥有的人民币“存差”缺口9万亿元相比,其对我国金融机构即时流动性的影响有限,金融机构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调整流动性配置,在短时间内不会造成流动性的紧缩。

  以“微调”的方式实施货币宏观调控,不仅可以提高市场主体对调控政策的逐步消化,与调控政策同向运行,还可以减缓对市场主体的冲击力度,减少宏观调控的“试错”成本。因此,预计多次、微调和碎步的原则在央行宏观调控中将得到继续坚持。

  政策重心仍在数量型工具

  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是数量型政策工具,利率、

汇率等是价格型政策工具。对于央行应该更多选择数量型或是价格型工具,市场上一直存在争论。一些人士认为,央行更应该选择价格型工具,以利益为杠杆,通过传导机制的作用,影响和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实现央行宏观调控目标,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即是如此。因此,在央行7月5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市场人士更多地预测央行将动用价格型工具,即撬动利率杠杆。

  此次央行延续使用数量型工具,再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即是对数量型与价格型工具重心选择的回答:现阶段过度倚重和强调价格型工具效果有限。一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市场化建设还在完善之中,传导机制的非市场化必然出现传导的低效或无效。二是我国市场主体的理性程度和成熟程度有待提高,在金融机构与央行的“博弈”中时常出现背离的选择。三是我国“宽货币、宽信贷”格局已经形成,我国资金形势已经步入流动性陷阱,市场充沛的流动性使利率杠杆的有效性下降。

  在我国市场经济转轨和流动性充斥市场的形势下,着眼和紧盯流动性,以数量型工具收缩市场流动性,减少价格型工具参数关联式传导的运用,其效果会更为直接和有效。央行显然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在此轮宏观调控中,央行已经更多地选择数量型工具。一是定向央行票据的发行,央行定向票据或将成为日常性操作工具。二是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的加大。此外,央行推出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鼓励境内外币资金对外投资、放松企业和居民持汇限制等,都是着眼于流动性的举措。

  (作者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

福建分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